
十三届浙江省政协委员名单已经发布,“同心苑”策划推出专栏“新委员·新面孔”,为你介绍新一届省政协委员的风采。今天,一起来认识桂福坤。

桂福坤,省政协委员、民盟浙江海洋大学总支部主委,浙江海洋大学教授、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春节将至,江浙人的年夜饭上少不了一味“鲜”,那就是大黄鱼。如何培育出接近野生品质的大黄鱼?这是专攻海洋养殖工程技术研究20余年的桂福坤,为之努力了10余年的一件事。

舟山拥有中国最大的渔场,大黄鱼曾经是舟山最著名的经济鱼类,但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上世纪80年代,大黄鱼资源开始急剧减少,野生大黄鱼几近绝迹。
在野生大黄鱼资源难以有效恢复的情况下,人工养殖大黄鱼在舟山逐渐兴起,但传统方式养殖的大黄鱼经济价值低、养殖效益差、养殖范围窄,带动渔民增收有限。

“当时的养殖模式主要是近岸网箱养殖,大黄鱼活动范围有限,易出现臃肿肥胖现象,品质难以得到保证。”桂福坤说,近岸网箱养殖的大黄鱼市场价每斤只需二三十元,而野生大黄鱼每斤在千元以上,还供不应求。
“这两者的经济效益差距实在太大了。”在为大黄鱼养殖产业发展深深担忧的同时,桂福坤敏锐地看到了未来的出路:走高品质、高端化之路,通过塑造野生的生长环境,养殖野化大黄鱼,使其品质接近野生大黄鱼。

为提升人工养殖大黄鱼的经济价值,2012年以来,桂福坤带领技术团队围绕海洋围栏养殖工程开展研究,并将技术成果应用点位选在普陀区桃花岛南部的海湾。
桂福坤一改内湾的小网箱养殖大黄鱼的技术手段,采用大空间围栏,采取接近野生的饮食结构,十年时间里,桂福坤和他的团队先后突破了围栏养殖工程“桩-基”系统荷载耦合计算方法、网衣系统荷载精准模拟计算方法,提出围栏养殖工程设计新理论,解决了围栏养殖工程缺乏设计理论的瓶颈问题,还发明了“依形”贴地防逃技术、槽式网衣快速安装技术等关键技术,成功突破了大黄鱼分级保活起捕技术、原位越冬技术。
如今,在舟山桃花岛南部的对峙村一处岛礁附近,一片被467米长的网衣圈围的海湾里养殖着数以万计的岱衢族大黄鱼。这片海域有着与深海相似的潮水走向和生态环境,圈围海域面积达150亩,拥有60多万立方米的养殖水体,年最大可放养高品质大黄鱼30万尾,由于其品质接近野生大黄鱼,市场上每斤售价达到百元甚至数百元,该基地也成为引领舟山市海洋鱼类高端野化养殖的样板示范。
桃花岛的大黄鱼远销北京、天津等地。桂福坤全力推动大黄鱼野化养殖科技成果转化后,不仅为当地渔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而且还为当地30多个渔民转产转业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

为了让这条鱼游向更优良的深海环境,三年前,桂福坤又带领团队自主设计、建造国内首个远程控制自动升降式深远海网箱。

这个高约4层楼的碟形网箱外部直径超22米,有效水体达1700立方米,首轮计划投放试养1万尾大黄鱼鱼苗。除了远程控制设备自动升降,还能实现平稳座底、分流减流保护鱼类适应外海强流、避免生物强附着等功能,这也意味着桂福坤的科研梦正逐步走向深远海。

回顾十余年的技术攻坚和取得的成果,桂福坤说,大黄鱼是中国的国鱼,是舟山“四大家鱼”之首,野化大黄鱼不是简单地把别人养好的鱼放在更大的围网空间中洗洗澡,而是从亲鱼遴选、苗种、养殖过程、养殖环境等环节进行全链条创新,养殖出最佳品质的大黄鱼。
“希望我们的野化大黄鱼围网养殖技术能够成为样板工程,引领舟山乃至全国的海洋鱼类养殖产业创新发展,让大黄鱼游出产业富民新高度。”谈及未来,桂福坤充满期待。
(相关链接:https://zj.zjol.com.cn/red_boat.html?id=101262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