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农民日报》 | “荆楚春耕图”喜见新质生产力
发布日期:2024-04-24 作者:* 编辑:沈家迪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用宽窄行插秧机插再生稻的秧苗,密度可以高点,行距稍宽,可以养鸭。”近日,在咸宁赤壁市中伙铺镇安丰村的春耕现场,田淑娴在田埂上指导机手操作。别看她身材瘦小,已经扎根农村近6年。2017年,田淑娴从浙江海洋大学农学硕士毕业后回乡投身农业发展,成立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生态农业实验室、田间微生物培养室、水质检测室、配备自动菌藻喷灌的稻虾鸭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储备了丰富专业知识,回乡才可以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出更优质的农产品。”

经过三年的试验,田淑娴带领村民成功探索出稻再鸭和稻虾鸭种养循环生态养殖模式,除去田租、农资及人工成本,每亩纯收入都能达到3000元左右。“发挥生态链中菌、藻微生物、小龙虾、水稻和鸭子的作用,就地分解富营养物质,改良虾田的底泥,用鸭子控制小龙虾密度和为稻田除虫除草施肥,生产出规格大颜值高的小龙虾,不仅可以节约饲料、渔药、农药、化肥和人工管理的投入,还能提高小龙虾、大米、鸭蛋鸭肉的品质和口感。”田淑娴说。

找到了发展农业的“新路径”,田淑娴便在村里逐渐成为了“领头羊”。村民遇到种植、养殖的难题常常来找她请教。目前,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已有200余人,预计年总产值可达500万元。田淑娴还开起了线上店铺,通过直播等形式探索更丰富多样的销售渠道,带动附近村民增收致富。

从南到北看今年湖北春耕现场,记者发现,劳动者正向过去以传统农民为主向以高素质农民为主转变。

在襄阳市南漳县,今年水稻育秧主体大都是“80后”“90后”新农人创办的合作社。赵青就是其中一名“85后”,创办了南漳县东巩寨子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东巩镇上泉坪村2700多亩地不仅实现了育秧、插秧、收割全程机械化,而且通过品种创新,实现了亩均纯收入2500元。“农业的高质高效发展首先要规模化、机械化,要有品牌、有特色、有科技的支撑,通过科技的助力,我们研发了功能性的低糖米,专门针对糖尿病人;开发了精深的稻米加工产品黑米茶,相关有机产品的价格,从传统的3.5元一斤可以卖到现在的35元或38元一斤,甚至是58元一斤,产品的身价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赵青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里高学历人才有17人,已经在特色水稻和黑色杂粮新品种推广示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黑色杂粮食品的深加工产品开发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相关链接:https://szb.farmer.com.cn/2024/20240423/20240423_001/20240423_001_4.htm)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