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中国青年报》| 延伸课堂教学、激活校园文化—— 超九成受访大学生愿意为高校博物馆代言
发布日期:2025-02-26 作者:* 编辑:沈家迪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体: [大] [中] [小]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中,从 15米长的布氏鲸骨骼标本,到新增的海洋哺乳类动物、甲壳类动物、珊瑚以及龟类动物标本,众多未曾展出的标本纷纷亮相。“这得益于博物馆的一次改造升级,展馆面积从原有的600平方米拓展到1300平方米。许多原本存放在仓库的海洋生物标本得以重见天日,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的展览。”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协会的傅承宇介绍说。

虽然鱼类品种鉴别等课程主要在教室或专业教学区域进行,但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也会提供教学素材,并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校借助海洋生物博物馆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像鱼类品种的鉴别、基因测序等。”傅承宇表示,这些课程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海洋生物,效果更加显著。海洋生物博物馆依托学校海洋生物科研、教学团队及平台,常年承担“海洋生物学”通识教育课,“鱼类学”“底栖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等本科及研究生专业课程,近年平均听课人数在300名以上。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协会的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从舟山的朱家尖、沈家门码头等地搜集素材,制作浸制标本和滴胶标本。如今学校海洋生物博物馆也为这些标本开辟了专门的展示区域。

“到码头去也是与社会产生连接的机会。”傅承宇说,“如果遇到海关查获或渔民误捕的濒危物种,博物馆会进行鉴别工作。若涉及违法犯罪,相关物品会被扣押并在馆内展示、保存。”

傅承宇和社团的同学们与浙江海洋大学校园媒体鸥讯社联动,面向社会公众开设海洋生物图鉴专栏。“以江豚为例,我们查阅资料,整理出东亚江豚与长江江豚的区别、濒危情况、生活习性等信息,进行科普宣传。”为了保证内容的专业性,所有的稿件都由博物馆馆长和鸥讯社指导老师共同审稿,最终在新媒体平台发布。

在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的升级改造中,声光技术的运用成为一大亮点。傅承宇觉得,数字化展板和环形灯光不仅增强了展览的视觉效果,还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海洋世界,沉浸式感受海洋生态环境的魅力。“这些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为原本静态展示的标本注入了新的活力。”海洋生物协会与海洋生物博物馆紧密相连,协会的指导老师陈健同时也是博物馆的馆长。正因如此,协会成员有了更多机会参与博物馆的日常工作,近距离接触珍稀海洋生物标本。

(相关链接:https://zqb.cyol.com/pc/content/202502/24/content_407348.html)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