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6日下午14:00,在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下,浙江海洋大学观澜悦读会暨2022年舟山市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之“中国海上诗路:古人的海洋游历与今人的海洋旅游”学术讲座于文理楼401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由师范学院院长韩伟表主持,程继红教授作为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活动邀请了中文系闵泽平教授、伍大福教授、楼正豪副教授,周驰觐博士、李志桓博士等10余位教师代表出席。本次活动的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一个诠释框架的可能性、三条诗路建构的潜价值、古今海洋游历的云互通。
活动伊始,韩伟表院长致辞,他表示程继红教授是浙江海洋大学东海学者,长期以来,立足舟山,聚焦中国古代海洋文献、海岛文献整理与研究。程继红教授带领的“浙江海洋大学海洋古文献整理与研究创新团队”,近年来也先后获得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省部级课题和一批浙江省新形态教材立项,使我校海洋古文献整理与研究整体水平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在讲座中,程继红教授指出,“浙东海上诗路”的概念最早在台湾被提出,这使得海洋文学的研究越来越热闹,目前的学术前沿在于谁能够搭建诠释性框架,形成系统的思维。程继红教授从理论视角提出了一个诠释框架的可能性,他指出中国诗歌史上的诗路图景与中国海上诗路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进行考虑,并且既要有本土,又要有国家意义。随后程继红教授阐明了登州海上诗路、舟山海上诗路与中琉海上诗路这三条诗路建构的潜在价值。接着,程继红教授指出古人今人海洋游历的互通之处,古人的海上游历侧重想象与在场,而今人的海洋旅游则注重在场与想象。

在程继红教授的精彩发言后,各个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闵泽平教授指出在谢灵运、苏轼等作家的研究已经较为充分的基础上,换个角度确有新意。李志桓博士则指出可以从不同专业切入,从史学角度研究海上贸易。楼正豪博士则表示若是在文献中找出古代香火汇通之处,则意义重大。

此次活动的举办,使与会老师对“中国海上诗路”这一理论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认识,通过交流各自的观点,为”中国海上诗路”的解读注入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