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3日至24日,由浙江海洋大学“非洲沿海国家研究中心”主办的“‘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纪念暨海上丝路与非洲研究专题研讨会”在长峙校区文理楼418会议室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西亚非洲》编辑部、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非洲学刊》编辑部、西亚非洲研究所信息研究室、浙江师范大学等单位的11位专家学者和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10余名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分上下半场,上半场由浙江海洋大学“非洲沿海国家研究中心”主任韩翔副教授主持,下半场由中心副主任陈金龙主持,最后与会专家和教师展开圆桌讨论,由历史系主任李胜主持。会议内容丰富,时间紧凑,大家就相关议题展开热烈、深入讨论。

会议伊始,师范学院院长韩伟表教授致欢迎辞。韩院长向与会者介绍了浙江海洋大学的办学情况、师范学院的发展概况以及近年来围绕涉海研究取得的科研成绩。韩院长强调加强有组织科研,集合青年教师组织安排对应的系列活动,此次中国社科院专家一行到访也是这项活动的延续,是学院青年教师拓展学缘,引介学术资源的重要体现。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家围绕“海上丝路与非洲研究专题”和“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等议题展开了讨论。在会议进行过程中,韩翔老师和陈金龙老师向与会者介绍了“非洲沿海国家研究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对外交流合作成果和研究中取得的成绩以及遇到的问题。截至目前,围绕对非洲的研究共申报成功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项、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2项以及厅级课题5项。目前“非洲沿海国家研究中心”在总体上还存在着研究力量薄弱和可利用研究资料不能满足进一步研究需要等问题。研究人员接下来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非洲殖民经济结构遗留及影响、中国怎样与非洲国家加深渔业合作、埃及文明与周边文明的经济联系、东非印度移民研究等问题开展进一步探究。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西亚非洲》编辑部常务副主编安春英研究员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政策层面和现实需求的变化发展推动着区域国别研究机构的发展变化。中国的各类涉非研究机构总体数量在增加、范围在扩大、研究问题的领域也越来越丰富,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被提出以后,需要研究机构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撑,并把研究方向从以往偏向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整体情况转向对文化、社会和国别领域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从1961年西亚非洲研究所的创立到2019年中国非洲研究院的正式挂牌成立,都显示出国家领导人对中非关系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中非关系研究的高瞻远瞩。希望“非洲沿海国家研究中心”将来能够在撰写论文和学术专著以及智库报告、编写研究年鉴和组织翻译研究译丛等方面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

《西亚非洲》编辑部主任詹世明副研究员结合目前西亚非洲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文章编审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对“非洲沿海国家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和论文撰写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

《中国非洲学刊》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吴传华副研究员结合《中国非洲学刊》的创刊经过和刊物定位对“非洲沿海国家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指导建议。《中国非洲学刊》作为国内继《西亚非洲》之后第二个拥有正式刊号的以研究非洲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学术刊物,从2020年创刊以来,围绕着中非之间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的重大议题刊载了许多有见地的研究成果。“非洲沿海国家研究中心”应该抓住时代机遇,立足浙江、突出海洋、放眼非洲,结合自身特点做好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冯定雄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自己在希腊史、罗马史、犹太史、非洲史、海洋史、浙江地方史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分享了自身跨学科研究的成功经验,指出研究者在练就扎实学术基本功的前提下,既要注重对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又要关注现实应用问题的研究,牢牢把握事物之间既存在表面的差异性又存在内在的联系性。
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刘霞副教授结合以往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经历,介绍了“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倡议对我国西北内陆省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圆桌讨论”环节,来自《西亚非洲》和《中国非洲学刊》编辑部以及来自西亚非洲研究所信息研究室的工作人员还与各单位学者进行了编研交流。除上述专家外,西亚非洲编辑部编辑史晓曦、《中国非洲学刊》编辑李若杨、贺杨、王一方、凌荷,西亚非洲研究所信息研究室赵苹、董嘉诚,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武锋、李伟强、裴世东、孔晓萌,师范学院教育系丁芳盛、艺术素质教育中心陈默等教师也参与了交流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