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学者刘法公:乐善有恒 有爱有为
发布日期:2022-05-05 作者:赵繁 编辑:赵繁 来源:宣传部(教师工作部)
字体: [大] [中] [小]

人物简介:刘法公,教授/博士,浙江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浙江工商大学翻译学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2002年1月—2021年1月)任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名誉院长。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优秀教师;校级教学名师;全国商务英语专家;商贸汉英翻译专家。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2013年—2018年,兼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专家、全国商务英语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商务英语专业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外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商务英语协会会长等职。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次。已在外语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6篇,其中全国外语类核心一级刊物论文11篇,全国外语类核心二级刊物论文36篇;已出版专著6部、教材18部,译著4部。曾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部级、省级、厅级等课题25项。

2021年,对浙江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来说,可谓是收获颇丰的一年。首次被评为全校先进集体,人才引进完成率高达136%,学生考研录取率提高10个百分点。“我们在考研率、就业率、学生满意度,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是学院前所未有的。”学院院长刘法公回顾去年工作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显著成绩的背后,是他孜孜不倦潜心耕耘的身影。

把握政策立学科 创新思路谋发展

外语学科是传统学科,若没有特色支撑,很难在全国高校激烈竞争中展露头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谈及海洋强国建设,重视海洋事业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给我校作为海洋类建设高校重点领域的发展带来契机。刘法公认为,对接国家战略谋发展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他结合政策,着眼当下,在研究中发现国家涉及海洋法律的英文翻译水平相对薄弱,存在较多语言问题,若将其中问题进行梳理并加以研究,则会对我国保障海洋法律权益,依法与他国共享海洋利益意义重大。由此刘法公主持成立了学院海洋应用与语言文化研究院,找准海洋应用与语言文化研究方向,着力打造特色学科发展,积极展开相关理论与翻译研究、尤其是海洋法律翻译的热点问题研究。海洋法律翻译研究,在国内属于开创学科领域,将更利于我校外语学科在学界同行中脱颖而出。

临危受命显担当 凝心聚力促建设

刘法公来到我校任职实属机缘巧合。早年的学术研讨交流中,他就与我校外语学院的专家教授相互熟识,一同见证了学院的成长。2017年后,随着教授们相继退休,学院原来的5名正教授仅剩1人。更艰辛的还有教师职称晋升滞后的问题,当时学院已连续8年无人晋升正教授,连续5年无人晋升副教授,教师发展与兄弟院校相比严重滞后。当了解到学院发展陷入瓶颈期,刘法公克服重重困难毅然来到我校,为学院建设添砖加瓦,为教师发展出谋划策。刘法公首先着手团队建设。他推崇“人人进团队”的理念,认为教师只有进入团队,才会找到发展方向,且有归属感。刘法公首先组建5支科研团队,分别是由他亲自挂帅的实用翻译研究团队,由蔡慧萍教授带领的英语教学研究团队,由陆国飞教授带领的商务英语研究团队,聘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于学勇教授带领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团队,以及聘请长江学者乔国强教授带领的外国文学研究团队。团队每月召开例会,就不同的主题让教师们做研讨、筹划报课题、写论文、出专著,效果显著。博士教师需定期提交海洋特色语言与文化相关论文。学院与学校学报对接在学报上开设海洋应用与语言文化专栏,预计每期推三篇。质量更优的文章,则由学院推荐到全国高层次期刊上发表。“先给老师们领路,再让他们独立发展。”刘法公在教师事业前进道路上努力扮演领航人的角色。

排除困难引人才 关怀备至递温暖

“办学的首要资源是师资,人才更是重中之重,但就目前而言,学院要完成的第一要务是人才引进。”刘法公感慨至深。国家每年培养出的外语学科博士能进入市场自由找工作的不足100人,但全国3000多所院校,都需要相关博士教师。我校地处海岛,不占地利,人才引进异常艰难。于是刘法公利用学院现有的英语学科教育硕士点作为博士发展平台,让成果出众的博士第二年便担任硕导。同时学院还给博士们提供了院长助理、系部主任、党支部书记、研究院正副院长、研究中心正副主任等诸多职位,让博士们发挥能力,快速成长。刘法公认为吸引博士人才留下的另一法宝是“待遇不够,热情来凑”,始终保持对新进博士的热情态度,帮他们排忧解难,给予充分尊重和信任。鉴于此,学院博士引得进,留得下,工作生活都开心,人才引进数量和质量双丰收。外院从2020年的“零”博士到2022年初的14位博士教师,着实是一个相当艰巨复杂的过程。首先,要想引进博士,留住人才,就得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诸如孩子上学,家属工作,甚至原单位几十万的违约赔款,院党政领导班子都是跑前跑后,多方想办法。为帮助引进博士快速赔付大额违约金,学院党政班子成员每人出资帮忙凑钱,一天内完成赔付,保障了引进博士的档案按时到位。

其次,针对教师评职称难,学院教授面临断档的局面,刘法公主持成立了教师职称帮扶小组。“教师晋升职称不是个人的事情,是集体发展的需要。教师职称低,长期晋升无望,受到损害的首先是学校、学院、学科,各种平台建设和课题申报皆受制约,甚至学校的招生质量都会受影响。”学院将近两年计划参评正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列出,对应分配帮扶责任人,先是帮他们对照政策找差距,补足科研课题和和论文著作,协助其到达教学优良标准,同时帮助教师向外审单位做推荐宣传工作。在大家协同努力下,学院2020年晋升副教授1人,2021年学院有3人申报正教授,3人申报副教授,创历史纪录,结果1人晋升正高,1人晋升副高,实现了学院职称晋升正态增长。

再者,为促进学科建设,2021年11月,学院出台“外国语学院学科建设专著出版与在职博士资助实施方案”,推动师资队伍优化、专业平台获得、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晋升与发展、招生与就业质量提高。面对当前市场出版一本专著5万至6万元的高价,学院决定设立学科建设专项基金,每本专著资助2万元出版,每年资助5-6本专著。同时学院发挥社会人脉资源,与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团购交涉,最终以每本专著低至4.5万元出版。打通出版渠道后,学院2021年和2022年确定出版的专著已达11部之多。另外,为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学院资助在读博士1万元,读完拿到博士学位回院工作再奖励1万元,目前学院已有在职读博教师5人。

在刘法公看来,高校必须以教学为中心,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排在首位。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打造教师教学技能,学院今年出台了“新教师五项技能提升计划”。这五项技能包括如何制作好PPT、教材重点内容选用、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校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掌握等。学院针对这五个方面的技能安排培训近两年到岗的新教师,完成后由新教师逐一向院教授委员会做汇报,使新教师快速适应教学岗位,提高教学技能,快速成长为优秀教师。

刘法公谈到,当了20多年的院长,深刻体会到人才引进是最难的工作。他认为学校的人才战略是学校取胜的关键。人才引进工作需要领导全身心投入。外来人才到校面试,学院领导一定要亲自或派人到车站或迎接,安排住宿后再送上水果。为了保障就餐问题,刘法公会拿出自己的饭卡供面试者在食堂吃饭。面试者来校的交通费学院给与报销。值得一提的是,刘法公毫无例外地自费给每位到岗的博士赠送一套价值几百元的餐具。这是一套包括6个碗,6个盘子等在内共36件装的餐具礼盒。“送一套餐具给他们,寓意是让他们从此有饭吃,有稳定的饭碗端。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温暖和真诚相待。”有时刘法公也会在自己家中举办大餐,宴请到岗的博士,给他们家的温暖。迄今这样的家宴已举行6场。宴会菜肴以舟山本地特色海鲜为主,让博士们有宾至如归之感。而新进博士对学院最好的回报就是努力工作,努力科研,认真上课。这几年,学校赶上申博大发展的好时机,学院领导和同事们热情相待,刘法公对教师们始终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新进教师倍感鼓舞。2月21日以来,外国语学院已举办应聘博士面试试讲会8场,有意向来校工作的博士已达14名。“人才队伍特别优秀,即使再忙也很快乐。”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学有所悟,而后笃行。刘法公笑意满满,“看到学院出好成绩,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学科建设有了清晰方向,教学与科研特色愈加鲜明,全院教师都有了奔头。”

心系教育为桑梓 情牵岗业谱新篇

教学育人方面,刘法公颇有心得。拿商务英语专业来说,该专业是为国家复合型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学生未来并非进入英语学术研究领域,而是从事类似国际营销、物流、跨境电商、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工作,商务英语只是他们加强国际沟通、提高涉外工作能力的手段。外国语学院始终强调商务英语专业的互联网 的创新教学模式,旨在促使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知识,掌握商务英语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商务知识应用能力。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师生商务英语沟通能力的课堂训练,坚决杜绝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教师要不断安排和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考研率方面,学院在刘法公院长的主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从召开院长考研动员会,帮助学生分析高校就业形势,到安排重点考研高校的院领导网上推介考研政策,再到学院出台考研奖励办法,抓报考率,考研报名率达到60%的班级,奖励3000元/班,奖励班主任1500;考研报考率达到70%的班级,奖励4000元/班,奖励班主任2500元。学生考研成绩获得后,学院给达到国家线的考生配备帮扶教师,帮助完成英语自我介绍、准备模拟复试问答题、了解所考学校政策并作重点推荐。2021年分配到刘法公院长名下8名考生,7名被成功录取;2022年分配到他名下的15名考生,已有9名被录取。刘院长对他们的帮扶可谓无微不至,单就寻求社会资源而言,考生只要找到调剂的高校,刘法公都能找到对方的领导重点推荐,护送录取。学院考研增长点的背后是学院全体领导班子和学工辅导员的协力付出。“学生考研绝不能放任自流,必须有实效的系列措施,因为学生的考研思想很不稳定,稍有挫折就会松懈放弃”。刘法公说,“学生考研犹如爬山,爬不动就想止步,这时我们用力在其后面推一把,他们也就上去了。这个过程特别需要我们力推,因为这是可以改变学生命运的人生关口阶段。”

目前,学院申报的浙江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已成功获批,拟开办的俄语新专业也准备就绪,筹备申报的英语翻译专业硕士点所需的师资和译作等硬条件基本达标。2021年12月外国语学院申报的国家一流(英语)专业,正在等待揭晓。2022年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涉及国家8部海洋法律汉英翻译问题主题研究,是全国高校历史上的全新尝试。增加学科建设点、申报专业硕士点,与博士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相辅相成,与广大师生的成长形成良性循环。述往思来,向史而新,刘法公认为浙江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崭新时代正在阔步到来。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