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认知观念里专业课教师主要传授专业课程知识而在海大有这样一位“不走寻常路”的数学建模教师却获得了浙江省“高校优秀思政课老师”的称号数学课堂指引人生思行善政铸魂育人他就是我校刘志松教授。
人物名片
刘志松,1979年生,河北沧州人,浙江大学数学博士,浙江海洋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讲《数学分析》《数学建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发表教研论文多篇,编著教材1部。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注重将科学思维、人文素养、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融入具体生动的案例之中,获浙江省“高校优秀思政课老师”、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微课专项赛一等奖。指导学生获得A类学科竞赛国际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国家级奖项多项,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2项,发表SCI检索论文10余篇。

数学建模 就在身边
想必非数学专业的同学刚听到数学建模都会感到一头雾水,刘老师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给出了简要解释:
“数学建模是用数学的理论方法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门课程。比如,在微信抢红包中,是先抢好还是后抢好了?我们通过建立了一个统计模型,进行了大量分析之后,发现抢红包抢到的数额是介于0.01元至当前剩余额度平均值两倍之间。因此在如果发现前期红包被抢的比较少,那么我们大可往后等一等,这样抢到大红包的概率会更大些。如果红包数量有限,那我劝你还是赶紧抢为好。”
通过刘老师通俗易懂的解析和生活化的例子,“高深奥”的数学建模已揭开神秘面纱,大家也对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用处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数政融合 知行合一
刘老师和数学建模指导团队高度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他深入剖析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为着力点,将教育根本问题落到实处。
刘老师说,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仅要教授给学生知识,还应该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和培育他们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中,鼓励更多的教师把祖国大地上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融进教学,融入课堂。我认为这是对传统教育精髓的一脉传承。在专业课程设计当中,有意的将家国情怀、科学思维、人文素养、文化自信等元素融入到具体生动的案例当中。
万物皆数 育人无声
课程思政在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过去的三年大疫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刘老师一边教授专业知识,一边利用专业知识扩展延伸,向同学们浇灌疫情防控知识。在基于微分方程的新冠肺炎传播模型当中,刘老师及其团队利用数学知识建立疫情传播的微分方程模型来研究当前新冠的传播的规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据上的分析,让同学们看到我国各种疫情防控政策背后的数学机理,进而促使同学们能够自觉的遵守我们国家的各项防控政策。从三天一检到乙类乙管,利用数学建模分析疫情防控策略,让同学们了解一切决策的背后都是有其数学机理存在的。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一方面让同学们了解疫情传播的数学规律,数学对社会的实践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领会到了“万物皆数”。同时也让同学们体会到我国在疫情防控方面成功以及党和国家人民生命至上的理念,从而增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在中国天眼反射面形状调节的优化模型当中,通过中国天眼的介绍,让学生体验国家科技的强大,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天眼总工程师南仁东先生的缅怀,弘扬南仁东先生科学家精神,培养学生投身国家科技发展的志向。培育学生“振兴中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刘老师表示:“课程思政要做到顶天立地,也就是既要有家国情怀的高度,也要有接地气的基础案例,同时思政元素地融入应该自然无痕,做到润物无声。”

吟诗作赋 文理兼容
刘老师说:“在课程思政当中,特别要注意选取的思政内容应该与讲述的知识密切相关。”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课程设计中,刘老师借助“月上柳梢头”的背景知识,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该现象可能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月亮的角度,调动同学的好奇心,让枯燥的数学课变的生动有趣,激发同学们学习积极性。
他通过研究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让学生体验从问题的简化、合理的假设、数学模型的建立、软件求解这样一个全过程。他引领学生品鉴古诗词之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用数学思维鉴赏古代诗词达到文理融合,积极响应教育部的“新文科”理念,让学生在人文素养与理性思维的碰撞当中得到全面发展。该创新点也得到了我校师范学院古代文学专家程继红教授的赞赏,程教授表示:“刘老师这样的课程设计开辟了研究古诗词的新角度,非常有新意,在往后的课堂教学中值得多多尝试和推广。”

良师益友 不断进取
“贤师良友在其侧,诗书礼乐陈于前,弃而为不善者,鲜矣。”——在学生眼中刘老师是亦师亦友的存在。刘老师在指导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回忆起参赛的日子,刘老师表示:“数学建模竞赛通常会持续几天几夜的时间。比赛的过程当中同学们非常疲惫,数模团队的老师们也非常辛苦,陪着学生们熬夜通宵是家常便饭。记得某年的数学建模大赛持续到大年腊月二十八才结束,等个别同学赶回家时已经是大年三十了。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优秀的意志品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参与数学建模的同学们一方面在课堂上收获了知识,另一方面,在数学建模的训练和比赛中以团队的形式参赛也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增加了和团队老师之间的互动。参加过数模培训和竞赛的同学,跟整个数学建模团队形成了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课程之余,会一起踢踢球、吃个饭,取得了好的成绩之后也会互相恭喜,还会小酌一杯庆祝。刘老师说:“有很多同学通过参加数模竞赛,为他们今后的学业和职业道路提供了助力。有的同学考取了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和数学系的研究生,有的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的、上海财经大学等名校的研究生。对于毕业之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同学,其在数学建模中学到本领和知识以及获得的赛事奖项都是他们在求职和日后工作中的一个非常亮眼的闪光点。可以说这些孩子通过数学建模学到了很多知识,也为自己未来的发展铺就了道路。”

获得“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称号之后,关于接下来的工作计划,刘老师表示要和团队一起做好:“第一,要把课程思政落到课堂教学之中,把荣誉和成果真正转化为教书育人的成效。第二,打算把这个专业课程建设完善好,争取申报省里和国家的精品课程的。第三,要继续积极的参加校内外各项教学的交流和比赛等,和各位优秀的教师一起推进我们学校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工作。第四,将继续向校内外优秀的老师和专家们学习,修炼我们的内功以后继续为学校争取更多的荣誉。”

刘志松老师立足课堂主渠道
深入发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以数学模型传递家国大爱
让课程思政在教学中落地生根
从“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
课程教学始终厚植立德树人的教育情怀
强化铸魂育人的责任担当
视频连接:https://mp.weixin.qq.com/s/fwf21CRbCIlHrNMWhtMe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