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当下90后尤其95后大学生中存在用语脏化的不良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和近年来网络的迅速普及有密切关系。随着互联网媒介被广泛运用,大批网络热词不断涌现,影响到年轻一代尤其是高校学生的日常用语。有些本无伤大雅,如“卡哇伊”“吃货”“箩莉”“不造”“囧”“duang”之类,有的甚至可以丰富现代汉语词汇,如“学霸”“给力”“小鲜肉”“萌萌哒”“高富帅”等。但那些格调低下、有伤风化的词句,却也被认为新潮、有趣,在大学生群体中广为流传。一些娱乐节目、影视剧和流行文学作品中不文明语言也时而出现,成为这种现象的另一诱因。
作为承担教书育人职责的高校老师,对这种现象要给予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首先应以身作则,注重个人言行,课上课下均谈吐干净,自觉树立榜样。其次要使学生认识到除粗话以外,还有更好的表达方式,无论抱怨、泄愤还是调侃、逗闹,都不应张口污言秽语,带脏字的口头禅更要改正。最后,要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强化他们的自律意识,提升其人格素养。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自我修养和自律意识的丰富内容,从《论语》中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到《礼记》中的“君子慎其独”,从朱熹的“不检束则心日恣肆”到顾炎武的“不耻则无所不为”,均为提高个人素养、提升人格境界的醒句格言,《弟子规》《千字文》中更明确提到“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和“容止若思,言辞安定”,故有必要让他们从中吸取有益营养,不断增进自尊、自重、自爱、自律意识,努力做到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从而净化汉语,扭转风气,还现代语言以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