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实行重商主义的可能性
〔摘要〕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能否实行重商政策,这一直是个有待我们探索的话题,笔者从环境、农商本质、中国社会政治的特点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了一些浅显的看法,有待大家的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古代经济 重农主义 重商主义 大陆文化 宋朝商业 家天下
要论述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史,就不得不论述一下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及它表现出来的特点,要论述这一点,我们也不能不谈其中很有名气,甚至是影响至今的一个政策??重农主义!这个词到并不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17、18世纪的法国和欧洲社会已经很流行用这个词了。在那里的贵族和知识分子心中叫做“重农主义”〔1〕,并有重农学派之说??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那么和法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学派不同,我们国家古代的经济发展特点其实就表现在一句民俗谚语上:民以食为天!但当时的统治阶级可能跟千百年后的法国经济家们有所共识,就是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2〕
回到中国古代的视野里,我很赞同学术界的一个观点,就是国家的起源与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关系差异;我们知道中国不能算作是个海洋国,因为她的发源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北红山文化等等许多因素杂糅在一起,我国是个地地道道的大陆国。这就决定了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最早的便是李悝在魏国的改革,靠这次变法,魏国拿下了宿敌中山国;紧随其后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众所周知,通过这次著名的变法,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帝国!所以,在战国时代是最早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
那么我今天想论证的是,古代经济发展中是否有实行重商主义这个近乎“本末倒置”的经济政策的可能性呢?
首先,从环境上来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化的,其中不乏海洋文化的起源,但从整体上看,我们不能否认中国是个大陆国,是陆地文明的国家。因为大陆文化的生成空间是陆地,陆地收到山岭江河阻隔而造成狭隘性和封闭性,比如史料中就有载: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3〕可想而知土地的私人占有是自古便深入人心了,而且随之产生了封疆建国、世袭相承的观念。所以在这个特定的地域环境下,历史的轨迹自然只能按着重农的角度出发了。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每每的农民战争打的的最响亮的口号便是“均田免粮”,每每政权的争夺,打的最惨烈的也都是寸土寸地的争夺??是否还记得楚怀王为了商舆六百里地被诓秦国而客死他乡的历史故事?在这样一种农业文化浓郁氛围之中,你想让吕不韦单凭做珠宝生意而成为秦国丞相,那实在是太不现实了!
其次,从农商对比中分析:这里说的农、商对比,自然是指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和商业文化;我斗胆打破时空界限,把古代社会里最具辉煌的农业时代和商业时期进行对比,来看看其中的特点。个人认为明清时期的农业已经到了非常发达的地步,素来有江南熟天下足的说法;其实对这个观点最有力的支持是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达(但这不等同于商业的发达),因为只有农业生产力达到足够支持工业发展的地步,才能有这样的情况出现。那么这个时候反过来分析,如果离开了农业我们能否发展呢?不能!原因很简单,我们没有成熟的海上贸易,没有粮食的进出口贸易,如果不把农业设为主体经济,那么包括皇帝在内的中国人恐怕都不能凭借景德镇的几件瓷器来维生了。这也是为什么明朝时期张居正要“一条鞭法”,康乾时期统治者要“摊丁入亩”,要“盛世兹丁,永不加赋”了。因为他们需要天下百姓更多的来帮自己种田,靠农业发展经济!
宋朝的商业我认为是发达的,这跟时代有关,宋朝在饱受周边少数民族不断侵袭下,战争损耗之大,赔款数额之巨都是前无古人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出现了繁荣的城镇市场,出现了夜市,出现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莺歌燕舞”,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保障,是不可能的。学术界也有观点: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4〕。可以看到宋朝开创以来,即治坑矿、组织茶盐开发。因而大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投入商业手工业中,民间经济受到刺激,突飞猛进。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在宋朝立国之初,宋太祖赵框胤就号召人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太宗也曾下诏"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令官员们研究理财求富之道。宋神宗则认为"尤先理财",发过"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的诏令。这些政策导向使商业大潮兴旺,商贸高速发展,钱庄业迅猛发展,促使宋朝在世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最早的纸币和银行〔5〕。
那么农业繁荣时期的土地变法和商业繁荣时期的特点相比较,我们看到,哪怕是宋代重商的政策也只是在一个时代的维持,表现在货币发面的持续升温。而整个古代社会,占主导的还是农业;更何况宋代也只是没有"抑商",而“重商”的可能性能否延续和发展仍然是个未知数。
第三,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特点:从夏启称帝以来,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家天下”。这个西方世界的“国”是有区别的。我们在历史中看到往往朝代更替,伐国征讨,都是以“国”的名义,可实质,都是一个家对另一个家的支配,一个家对另一个家的奖惩讨伐。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的刑法中往往都是用“连坐”、“灭族”这类极刑来处置不服从支配的那些罪犯,实质是一个统治地位的“家”对那些反对的“家”进行的最彻底的消灭!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来看重商的可能性。
我们知道商业巨贾可以佣金百万,可以富可敌国,那么那些“家长”难道不会感到恐惧吗?汉代商人地位最低,为什么?就是统治者怕“奇货可居”的大商人来动摇自己的根基;我们知道商人可以通各地之有无,交织联络之广,可达世界各地,那么这些“家长”如果想要进行控制,请问他们有足够的信心来管理这些商人吗?如果连管理都做不到那么“家长”的地位又怎么来巩固呢?其实最简单的道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统治者如果不能掌控决定自己统治地位的经济命脉,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古代的历代统治者都采取了抑制商业的政策,最轻的也只是默许,如南宋。
综上,我的分析结论是这个可能性存在,就在南北宋时期,但是转瞬即逝。随着元代这个马背上的民族的入主中原,这个可能性就消失了。但是作为有中国古代特色的经济??农业经济始终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一系列重要的角色,影响延续到现在。
注释:
〔1〕:斯密,《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776。
〔2〕:杜邦?德?奈穆尔,《菲西奥克拉特,或最有利于人类的管理的自然体系》,商务印书馆,1767。
〔3〕: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75。
〔4〕:张国刚、杨树森,隋唐辽宋金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陈锋,张建民,中国经济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四章,货币与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