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他从繁华的海滨城市厦门来到孤岛舟山,一待就是一辈子;他毕生从事海洋浮游生物的教学与研究,一坚持就是近40年。
作为荒岛最初的建设者,他为国家水产事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水产增养殖探索,点点滴滴都是对海洋生物的孕育与保护。需要真刀实枪地干。”
他,就是郭新,一名扎根舟山的新岛民。
自强不息 扎根海岛终不悔
20世纪60年代的舟山,舟楫渡海,偏远苍凉。位于平阳浦滩涂上的舟山水产学院,基础设施简陋得近乎寒碜。
郭新回忆着,“当时我的心理落差还是大的,我的家乡在福建福州,见识过美丽的海岛风光后,突然来到这样一所荒岛,又是如此恶劣艰苦的环境,总会有些意难平。然而我是学生物的,适者生存再了解不过,虽有些不适应,但也绝不会畏惧那些困难。”他笑得坦然,“同来的几位年轻人不久便吓跑了,但我最终选择留了下来。”留下来,就是选择了艰难,选择了寂寞,选择了成为舟山这座荒岛最初的建设者。
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处理夜间值班事宜,当时学校规定教师都要住校。位于平阳浦的舟山水产学院,基础设施很简陋,交通不便,平日里难得有些空闲也无处可去。在这里,郭新那颗年轻躁动的心却愈发沉稳,愈发耐心地教授学生,愈发专注于舟山水产事业的研究。
不久,郭新在舟山成了家。但因时间和交通等限制,想回趟家也着实不易。往返的公交车一天只有两三趟,人多时还挤不上。直到买了自行车,蹬上1个小时能到家后他才有了些许慰藉,但与家人聚少离多始终是他的遗憾。所幸还有许多学生与他朝夕相伴,一同学习,一同研究,一同探索,建立起浓厚的师生情谊。“他们都是我的孩子。”他动情地说。
偶尔,面对着平阳浦码头往返的船只,郭新也会忆起年少时激情热烈的梦想,然后回到学校,继续新一轮的奋斗。
海纳百川,郭新说,在舟山度过的时光让他学会了自强不息,也让每一位来到舟山水产学院的学生学会了自强不息。那些关于对虾的人工培育、曼氏无针乌贼的增殖探索,点点滴滴都是舟山人对海洋生物的孕育与保护。
格物穷理 绝知此事要躬行
舟山渔场是全国最大的渔场,教学之外,郭新总想为这海洋资源宝库做点什么。上世纪80年代,他作为生物学领域的专家之一,参与了首次东海渔场沈家门渔港海域污染调查报告项目。该项目旨在摸清整个舟山海域海洋生物生态环境,他首次把舟山海域海洋生物资源状况编撰成一本《海洋生物志》,对鱼、虾、贝、藻类作了系统梳理,填补研究空白。他也经常为水产养殖户支招。
“理论联系实际”是郭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除课堂教学外,他常与学生泡在实验室、标本馆,潜心观察研究海洋生物的标本。这也是他最普通的日常,他乐于这样做。
“除课堂教学之外,还有三个实习重点,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郭新称其为直观教学。只有切身体验过、触摸过,才能懂得水产养殖的意义与温度。当时的舟山水产学院建在平阳浦码头附近,岛上的基础设施极差。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海洋生物间的细微差别,生活环境,更好地掌握人工育苗技术,郭新肩负着重担,独自带领着班级学生前往青岛、大连等沿海城市进行实践教学。
有一次,他带领全班36名学生前往青岛某养殖基地考察。一学生出于好奇独自坐舢板离岸探索海洋生物,一度失联,后来在另一海岸获救,实属万幸。“我当时压力非常大,身心俱疲。”他说,“但我不后悔带学生出来,搞研究就该这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中国水产养殖业一路发展的真谛。再多再精的理论,都是纸上谈兵,比不了真刀实枪地干!
弄潮蓝海 桃李芬芳报师恩
郭新一丝不苟的言传身教,深深烙印于学生心中。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他带出的的不少学生,已在水产养殖研究领域长袖善舞。当初,市海洋环境监测站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本可以结束与家人分离之苦的他,却没有调离。或许,培养更多的学生从事水产养殖研究,于他是更有意义的事业。
七十载峥嵘岁月,党和国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路劈波斩浪,阔步前行,取得了诸多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旧时的“荒岛”舟山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跨海大桥连接两地,舟山机场蓬勃建设,水产养殖成就斐然。而亲眼目睹这种种变化的郭新,感触尤其深刻。
郭新欣喜地说:“新中国在飞速地发展,改革开放、加入世贸、举办奥运会、建设‘一带一路’……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GDP总量不断增长……这些无一不是源于奋斗。你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青年人就该奋斗!中国发展了,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国家未来的发展还需要你们这一代青年去努力呀。”他笑得温暖而慈爱,也始终坚定奋斗的力量能够凝心聚梦,“今日的中国,繁荣盛世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们,尤其要好好珍视,加油啊。”
见证着舟山从孤岛到新区,陪伴着海岛水产养殖业从无到有,60余载,从青丝到华发,“这辈子,我就在这儿了。”郭新眼神明亮,笑容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