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进行时 | 我校“‘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科普向西行”在行动
发布日期:2023-05-18 作者:*** 编辑:杨潇航 来源:科技处
字体: [大] [中] [小]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助力“双减”,更好地宣传和普及海洋知识,激发青少年海洋意识。2023年5月16日,浙江海洋大学“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科普向西行系列活动走进金华市浦江县浦阳第一小学。此次活动由中国科协主办、浙江海洋大学、金华市浦江县浦阳第一小学承办,海洋生物博物馆陈健老师主讲,浦阳第一小学400余名学生聆听。

活动受到了蒲阳第一小学师生们的热烈欢迎,首先,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向浦阳第一小学捐赠了200余件海洋生物标本,这些珍贵的标本均是由学院师生们亲手采集制作,包含甲壳类、鱼类、贝类、棘皮4大类。标本类型各异,有剥制标本、透明骨骼标本、树脂包埋标本、浸制标本、干制标本等等,其中包括“柠檬鲨”“乌翅真鲨”“偕老同穴”等珍稀海洋物种,每一件都饱含着浙江海洋大学师生的心血。

浦阳第一小学潘绍彩书记用“感谢”“感动”“行动”三个词表达了此次活动的意义,他表示将更积极地行动,启迪、引领孩子们去走近海洋、探索海洋,为海洋强国事业贡献力量。

陈健老师为学生们开设了“海洋生物多样性及海洋珍稀保护动物”科普讲座,以一张世界地图为引子,谈及浙江舟山的地理位置,面临东海海域,再谈到“潮间带”“红树林生态系统”“潮下带虾蟹”“海底热液口”“海底冷泉”“鲸落”等多姿多彩的海洋生态,还以极具趣味的内容“美人鱼”“大王乌贼”“独角兽”等传说中的海洋生物作为讲解的素材,讲述当前海洋生物面临的威胁,“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都造成了海洋生物骤减,甚至灭绝,他告诉孩子们“红珊瑚”“库氏砗磲”等是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海洋动物,倡导青少年们走近海洋生物,了解海洋生物,保护海洋生物。

互动答疑环节,孩子们热情高涨,踊跃举手提问,“鲸爆是怎么回事?鲨鱼是不是哺乳动物?贝壳都会产生珍珠吗?深海动物都是软体动物吗?灯笼鱼怎么发光的……”面对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陈健老师侃侃而谈,用深入浅出、极具趣味性的语言为孩子们一一答疑解惑。

活动最后,全体师生前往实验室进行生物标本制作,体验科学实验的魅力。

海洋是万物的生命摇篮,需要我们共同保护。2016年,“海洋科普知识向西行”活动伊始,海洋生物博物馆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坚守社会科普职责,将目光聚焦我国中西部城镇中小学。7年间,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源自海洋,情系边疆”“与海结缘,筑梦深蓝”“山海同频”等多项海洋科普向西行系列活动。为新疆阿克苏、宁夏银川、湖南黄石、浙江金华等多地青少年持续开展海洋知识科普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学海知海爱海,提升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开发与保护参与意识,为海洋强国事业添砖加瓦。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