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获全国“挑战杯”二等奖的团队
发布日期:2013-11-02 作者:鸥讯社 谢迎雪 编辑: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10月17日晚,从苏州大学传来喜讯,我校提交的“近海无‘渔’的困境与思考”,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获全国二等奖!大家不约而同地用“来之不易”四字来形容。   

                                           惊险出线

    3月初,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后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拉开帷幕。在3月12号至4月15号的校内多轮PK中,100多个参赛作品中仅有25个作品脱颖而出,这25个作品将代表浙江海洋学院参加浙江省“挑战杯”竞赛。而水产学院的作品“近海无‘渔’的困境与思考”也在其中。这支队伍由俞存根院长指导,由谢旭担任队长,阎丽娜、余求妹、姚黄江、程郡、郑琦琦、赵世豹、张威峥7位队员组成。充分的准备让这支对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但他们心里都清楚地知道:一切才刚刚开始。

    代表我校参加省级“挑战杯”竞赛的二十多个作品最终都获得了1个省级一等奖,7个省级二等奖的可观成绩,然而,“近海无‘渔’的困境与思考”却只获得了省级三等奖。就在大家都为这支团队感到惋惜时,校方传来一个讯息:海无‘渔’的困境与思考”极具我校海洋学科特色,将作为我校特色作品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这个讯息无疑令这支团队振奋了。但是,本次参加全国“挑战杯”的作品有1145件,单是浙江代表队就有60多件,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他们将如何去应对重重困难呢?辛勤备战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指导老师和整支队伍都在紧张的准备中,每天开会,每天讨论,不断地修改,不断地整合,一次次地交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七八次的选拔,他们和其他作品过关斩将,进入复赛,进入决赛。    伴随着喜悦的心情。,他们进入了更加紧张的准备,但是越到后面,修改的越是困难,分歧越是多,而距离决赛的日子已经不长了。每天开会,有时候讨论到很晚很晚,有时候忘记吃饭,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而作品也不断地完善着。    俞存根院长回想起最初的作品这样说道:“一个作品,它的选题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作品是一定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必须能够得到应用才行,最初他们连根本的思路都没有,在选题上也有很大的困难,然而经过这几个月大家的努力,作品不断完善起来,不仅仅是作品成熟了,整个团队的成员也成长了许多。    现在的作品“近海无‘渔’的困境与思考”是基于舟山渔场杭州湾口鱼类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研究,详细分析了渔业资源方面的重要性,当今渔业的现状,以及现状原因分析,并指出了对策和措施。本作品包含了2个一级论文,3个二级论文和1个一般论文。为了准备作品材料,团队进行了海上调查,也对船长,渔业局进行了采访调研,目的都是为了了解渔业资源状况的变动,俞院长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指导和精化。他们中有些人因为考研时间紧迫,却还是选择了坚持。因为他们都者执着的信念。队员们都坚信,只要坚持下去,不论付出多少汗水,都没关系,相信一定会有收获。经验与收获     这支团队,由5位A10海渔的同学,1位A12资环,1位A12海渔,1位A12行政班的同学组成,当初在选择队员组成时,俞院长就综合考虑了每个人的能力,要有会说的,会写的,会组织的,会统筹的,也要有会和事的,缺一不可。在杭州培训时,队长就发现自己带领的这个团队真的是卧虎藏龙,加起来就是一支无敌的团队啊!    从三月到十月这漫长的几个月中,队员们也会发生很多冲突,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意见不统一,发生各种争议。但是不论大家意见多么不一,争议多大,大家都明白大家都是为了让这个作品更加完美。    “其实,越吵感情越好,我们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谢旭在采访中脸上露出浅浅的笑容‘‘我们团队的每位队员都是很有特点的,比如阎丽娜的组织能力很强,余求妹的PPT做得非常好,郑琦琦的口才很棒…所以队长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对大家进行分工。当然这些工作也同样离不开合作,他们也互相帮忙,争取把作品做到最好。“从姚黄江身上我学到了做事是次要的,做人才是最重要的,从郑琦琦身上学会了说话不要着急,可以边说边想,慢一点。”队长在这次竞赛中学会的,我相信其他的队员也同样收获到了许多,成长了许多。

     这是这支队伍第一次参加国家级“挑战杯”竞赛,“这里人生地不熟的,有些东西不好买,不怎么方便,希望以后的比赛,能够提前知道比赛的规则,也应该多准备些东西,这样会更好一些”队员们纷纷感慨。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