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姓名:杜长江
学院:船舶与海运学院
班级:A18海工
任职情况:曾任A18海工班长
学院团委学生会干部
获奖经历
2018-2019学年: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浙江省政府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2018级学生军训“优秀学员”
2019-2020学年: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浙江省政府奖学金、校“优秀共青团员”、浙江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三等奖、浙江省高等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二等奖、浙江海洋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船舶与机电工程学院第十四期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培训“优秀学员”、船舶与机电工程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手抄党章大赛优秀奖、船舶与机电工程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微党课大赛二等奖
2020-2021学年: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国家奖学金、第二届中国海洋工程设计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三等奖、浙江省高等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二等奖、浙江省第二届船舶与海工设计大赛二等奖、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总决赛入围奖、浙江省第七届海洋知识创新竞赛海洋科技创新类三等奖、浙江海洋大学船舶与海运学院微党课大赛二等奖
2021-2022学年:浙江省优秀毕业生
科技创新:
中文核心期刊《船舶工程》论文《自升式平台“踩脚印”土池试验》(一作)
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
CN202010913991.8一种编织式贻贝包苗机
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
CN201922136607.3一种可伸缩式防滑机械手
CN201920061981.9一种货船用消防抽水设备
CN201921920732.7一种机械设备安装支撑设备
高山仰止 躬行实践
始于好奇,陷于探索,衷于热爱。在杜长江看来这句话大抵可以概括他对自己专业的感情。与绝大多数的同学们一样,刚入学时杜长江对自己的专业知之甚少并且感到迷茫。所幸的是在日常学习和与老师的交流中,他逐渐对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有了新的了解,杜长江越来越坚定今后继续深耕于此的信念。
在2019年暑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中,付宗国老师带领的团队来到了 “中国贻贝之乡”嵊泗县,对当地的贻贝养殖产业进行了实地考察,杜长江就是团队成员之一。他们发现了贻贝产业对人工过度依赖和当地人口老龄化、后备劳动力严重不足之间的尖锐矛盾,对贻贝产业的未来产生担忧。这次的考察也成为了杜长江发明编织式贻贝包苗机和其他各个新型设备的契机。回校后,在付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尝试在现有专利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涉及贻贝养殖全寿命周期的生产装备进行设计改进,杜长江作为第一发明人的贻贝包苗机便是其中的一项。“自动、高效”是该贻贝包苗机的创新之处,这项发明是直面现实、直面问题、直面未来的。在发明过程中,如何想出一些新颖且实用的点子是杜长江面临的一大难题,在这期间,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充分讨论,不时迸发出的创新点让杜长江受益良多。杜长江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想法体现在建模上。对三维建模软件一无所知的杜长江,从零开始学习Rhino建模软件,到如今已经可以熟练运用,在这过程中极大地考验了他的自学能力。尽管贻贝包苗机还存在许多问题,还未具备充分的使用价值,但该项发明专利带给他的科研训练却是十分宝贵的。
矢志不渝 精进不休
想要有所成绩,就要有目标。早在大一时,杜长江便已经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做了规划,他有着十分清晰、明确、坚定的个人奋斗目标。他认为本科阶段要打好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培养专业的基本素养,研究生阶段,他想去上海交通大学,做进一步提升学习,深入海洋工程领域研究。“回归常识,回归本分”,这句话杜长江是这么理解的,学无止境便是常识,踏实认真便是本分。在课程学习尤其是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课堂认真听讲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课上听得明白,课后复习就可以省去很多的功夫,这是常识。学习没有太多捷径,少些急功近利,钻研吃透每一个知识点,这是本分。
时光不负有心人,凭借着这股学习的劲头,杜长江连续三年综合测评保持专业第一名,多门专业核心选修课成绩95分以上,大部分专业课90分以上。对此,杜长江分享了他的经验。漫无目的地学习不是好的学习方式,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在他看来,才是最快速,最高效、最有用的。每一个问题的出现,对杜长江而言,都是一次考验,考验他是否具有独立自主查阅资料并加以思考辨别的能力。同时他的能力也在一次次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已经上岸上海交通大学的杜长江回顾备考时光,他感叹道,考研的心态非常重要。效率质量远比时间投入重要,杜长江发自肺腑地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踏实勤恳做事,埋下头去读书,努力去做一个心里干净、脚下踏实、眼前有光的人。所谓“大学”,便是“学大”,通过学习慢慢长大、慢慢强大,通过学习去领教大智慧,去领略大世界。
心中有梦 脚下有路
虽然杜长江是一名工科生,但平时他还会去读一些史哲方向的书,在书里去见天地之辽阔。慢慢地,杜长江发现从中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内核,他努力吸收内化为自我的品质。他认为,一个人内在的知识涵养,才会成为一个人最核心、最持久的动力。
听音乐、打乒乓球、练字,对杜长江来说不仅是课余的活动,同样也是他减压排解的方式。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压力,他的压力是考研带来的,那时的他觉得世界好小,竟容不下自己这些烦恼。杜长江缓解压力的办法是跑步,往往一跑就是几公里,在跑步过程中他会给自己积极地暗示:生活就是像长跑一样,总会有困难客观存在,可我相信自己能够克服、终会克服。同时也能让他发现世界之大,烦恼之小,压力、烦恼渐渐地就在跑步过程中随风去了。烦躁时,他也会拿起笔,认认真真去抄一首诗或古文,比如他将《归去来兮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抄在纸上,也记在了心中。戒骄戒躁的同时,也在诗意中如沐春风。
在坚持学习、始终保持自律的这条道路上,对杜长江来讲,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很重要。快乐的心情让学习效率更高,做事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快乐不是傻高兴,穷开心,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这与深入思考、做事严谨互不冲突,并行不悖。只有好好对待自己,才能温柔对待这个世界,而他也更喜欢这种温和的力量。
情深意厚 未来可期
独善其身非我志。从小学到大学,杜长江一直都是班长。12年的班长经历,他总结了四个字:持经达变。经要抓得牢,变要变得好,这一点知易行难。在担任班长和院团委学生会干部期间,杜长江带领班级同学一起回归常识、回归本分,树班风、促学风。他不仅组织大家在白天没课的时间到教室学习,还不定期召开班会,与同学们交流近期学习和生活情况。在他的带领下,班级里的学习氛围浓厚,并在2019-2020学年度获校“优秀班集体”、“学风建设先进班级体”的称号,这是对他的学生工作最大的肯定。他把班级荣誉看作最珍贵的荣誉,把集体荣誉当作他最亮的勋章。他认为学生干部工作只有起于实际、落于实地,弃沙存金,去伪存真,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才能得到集体的信任。他珍惜被信任的感觉,他说:“让人信任,永远是最大的能力。”
良师益友可遇不可求,得遇恩师,荣幸之至。在杜长江的学习、生活和科研项目中,白兴兰老师都给予了他充分的帮助、支持和信任。白老师悉心解答他学业上的疑问,同时他有幸参与到白老师的科研项目,并以第一作者发表了一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不仅如此,在他拟录取到上海交大后,白老师还为他推荐了导师,给了他很多未来发展的中肯建议。杜长江感叹:“如果没有白老师的托举,我行将毕业时画下的句号,未必见得能有如此圆满。”还有张兆德老师,他学问深厚,更长于循循善诱,无需多言便可帮他指引方向、开阔视野,加深了很多对于专业的了解和认知。已退休却仍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的周伟均老师更像一位长者、尊者,他对工作的热爱、对事情的认真总能引起杜长江的深思、自省,周老师的嘱托和期待,也让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同时杜长江也将李磊老师、陈正寿老师、潘昀老师等其他各位老师的授业之恩铭记于心。
正是有老师们的支持、信任和期待,成就了如今的杜长江。在国家奖学金特别评审的准备过程中,多位老师都为他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许多同学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为他的视频拍摄制作、材料准备,还有身边亲友的鼓励支持,这些都是杜长江上台演讲时昂头挺胸的底气所在。他将这一份份帮助牢记于心中。在为梦狂奔的路上,有风急雨骤,有孤夜寂寥。但还好,回头看,他们就在杜长江的身后,打着那束温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