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李常乐
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海洋科学
班级:Y22海科2班
政治面貌:中共预备党员

获奖情况
2022-2023学年:研究生三等奖学金2023-2024学年:研究生一等奖学金、第二届世界材料大会“优秀青年学术报告”、全国首届研究生“电化学分离与资源化”学术创新论坛优秀奖、2024年第二届《盐湖研究》青年研究生论坛暨“盐湖学术新星奖”优秀奖、第二届“研学知海”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报告三等奖2024学年至今:王成海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研究生特等奖学金、SYB证书、浙江省优秀毕业生
初入学府逐星芒
本科阶段李常乐专注于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生时期得到导师的指引后,她开始涉足电容去离子这一领域,查阅了电容去离子领域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该领域的专家老师有了一定的认识。鉴于电容去离子技术与超级电容器原理之间存在一定共通性,加之个人兴趣的驱动,李常乐选择这一领域作为研究方向,跟随导师徐兴涛教授探索普鲁士蓝及其类似物材料在电化学领域对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绿色高值利用研究,特别是在海水淡化、海水提锂以及镁锂分离等方面的应用。

在这一道路上,李常乐始终保持着积极和进取的态度,辛勤耕耘。电容去离子作为一个横跨多领域的专业,考验学习者的联系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谈及她是如何学好这门课时,她坦言“我会先搭建整体知识框架,明确各部分关联,把大问题拆成小专题,逐个击破。”面对如此复杂庞大的体系,采取合适的学习策略并拥有深厚的知识积淀,是更好地应对它的必要条件。在课堂之外,李常乐还会阅读大量的专业文献、研究经典案例,在实验中加深理解,不断总结,逐步克服知识壁垒,为她的科研之路铺设出一条璀璨的星光大道。
深探科研硕果长
每一个项目都是一次深度的学术探险,让她在不同领域中不断探索和成长。硕士期间,李常乐积极投身于多个科研项目之中,如《基于界面调控的纳米碳基电容去离子技术在矿区固废高值资源回收中的应用》和《自支撑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设计及其在电池去离子脱盐和能量回收应用及机理研究》,与导师和团队成员紧密协作,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而徐兴涛教授与沈晓杰老师更是她科研旅程中的引路人,给予她支持与指导。在漫长征途中,她也曾屡次遭遇难关,面对过不少棘手的问题,如固废成分复杂致实验结果不稳定、自支撑电极材料选择优化的路径不清晰、实验条件难以精确控制等。但她毫不气馁,而是虚心向导师和同行请教,在深入研究其设计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新的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流程。“细察问题毫末间,积极求解志弥坚”,她用行动去实践这一准则,通过持续的努力,不仅发现高效环保的固废处理方式,为矿区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还掌握离子选择性电极核心技术,为后续研究筑牢基础。

依托项目研究和科学实验,她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如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影响因子 20.3)上发表了“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Prussian blue and its analogues for superior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A perspective from nanoarchitectonics”,在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影响因子 5.03)上发表了 “Kelp-derived porous carbon for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Trade-off effect of activation temperature”等,这些成果不仅是对她个人科研能力的有力证明,也为她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除此之外,李常乐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竞赛,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实践能力。以《可持续盐碱农业:用于同时海水淡化和盐碱土壤修复的电容去离子技术》的课题参加了“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这个课题对她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比赛期间,她对沿海地区以及浙江地区的盐碱农业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深入了解当地盐碱土壤的现状、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以及各种盐碱土壤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在这个过程中,她深刻认识到科研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她将自己在电容去离子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与盐碱农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为盐碱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生态修复贡献一份力量。
飞跃江河新韵启
先前的科研项目与学术竞赛为她积累了深厚的知识底蕴,使她在专业领域内持续攀登的同时,也不断向外拓展。研究生期间她主持了浙江省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蓝”得住的资源—普鲁士蓝及其类似物的电化学筛分规律研究助力海水资源化》。在这个项目中,她带领团队成员对普鲁士蓝及其类似物的电化学筛分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实现高效绿色海水资源化,并探索脱盐后浓海水的资源利用途径,以减少浓盐水的直接排放。她积极组织团队讨论,合理分配任务,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从实验设计到数据采集与分析,再到结果讨论与总结,她都亲力亲为。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她们在这个项目中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为海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李常乐还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会议并多次做学术报告,这对她来说是一次次难得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在这些会议上,她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同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互动。每次参加会议之前,她都会认真准备报告内容,反复修改 PPT,确保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成果。在报告过程中,她虚心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通过与同行们的交流,她不仅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今后的学术合作奠定了基础。
除了科研工作,李常乐还作为编辑协助运营电容去离子领域公众号《CDI Advances》两年,通过这个平台,她积极传播电容去离子领域相关知识,分享最新研究进展,与同行进行互动交流。身为学生编辑,她肩负着策划、组织、审阅、甄选并精心打磨作品的使命,以确保推文内容的精确无误。在任编辑的过程中她不仅掌握了公众号运营管理的流程,更在每周的翻译工作中,通过深入研读每一篇专业文献,深化了对相关领域的认知与理解,并淬炼了自身的翻译技巧与文字表达能力。此外,为确保内容的准确传达,她积极与文章原作者沟通协作,在将知识科普化的过程中提升了她的文章解读能力与沟通技巧。
花绽科研志更昂
在繁忙与喧嚣交织的大学生活中,花草仿佛是大自然派遣的使者。它们不言不语,却以绚烂的色彩、清新的香气和坚韧的生命力,抚慰着每一个紧绷的神经。于李常乐而言,花正是她热爱生活的具象。置身于花丛之中,或是仅仅凝视着窗台上那抹绿意,都能让人的心态逐渐平和。当她漫步在校园小径或公园时,她常被两旁绚烂的花所吸引,没有喧嚣和压力,只有宁静和镌刻着自然的美在风中摇曳。花,以它们独有的方式,向她展示了即使在复杂的环境中,也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这种力量,逐渐内化为她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坚持,让她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她也更加珍惜与家人、朋友的每一次相聚,更加珍视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回顾硕士生涯时,李常乐满怀感激,深知自己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导师徐兴涛教授与沈晓杰老师的悉心栽培,以及学校与社会提供的宝贵机遇。科研之路漫长且充满未知,自己取得的成就仅是阶段性成果,因此她始终保持谦逊之心,视每一次成功为新征程的起点,将每一次失败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与宝贵的经验。
展望未来,她将怀揣着对科研的无限热爱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渴望,攻读博士学位,深入研究电容去离子技术及其相关应用。在科研的道路上,她就像一颗虽小却努力发光的小星星,坚定不移地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行,用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科研篇章,诠释着科研人的初心与使命。前方虽有苦难重重,然她誓以花意织就锦程,继续在科研的征途中探索、成长,用实际行动证明,即使是一颗微小的星辰,也能在科研的夜空中绽放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