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姓名:陈素娴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师范)
班级:B21英语2班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任职情况
中青校媒(浙江)分管主席
鸥讯社执行社长
班级文艺委员
获奖情况
荣誉称号类
2021-2022学年:校二等奖学金
2022-2023学年:校二等奖学金、中国高校电视工作优秀学生记者、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社团干部、校园媒体优秀个人
2023-2024学年:校二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社团负责人、中青校媒(浙江)突出贡献者
2024-2025学年:省优秀毕业生、中青校媒(浙江)突出贡献者
学科竞赛类
2023-2024年:
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一等奖(1/5)
第二十三届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一等奖(2/5)、一等奖(4/4)、三等奖(1/5)
2024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笔译铜奖
浙江省第十二届“知识产权杯”创意设计大赛二等奖
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一等奖(2/5)、二等奖(4/4)
“建行裕农通杯”第七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主体赛铜奖(1/6)
2024-2025年:
浙江省第十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金奖(1/9)
社会实践类
浙江海洋大学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先进个人
国家级“潮新闻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全国十佳团队 (1/27)
个人成长故事
2025年5月,浙江省第十九届“挑战杯”颁奖典礼上,陈素娴作为队长捧起金奖奖杯时,台下掌声如潮。这个曾被师范生技能竞赛淘汰的姑娘,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从“小白”到“多面手”的蜕变。她说:“我不过是个能力很小、欲望很大的普通人……”
破茧:从“淘汰者”到省赛领航者
“我形容自己‘能力很小’,是因为我一直是从‘基层’慢慢成长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收到大Offer、Boss直聘的人。”大学第一学年,陈素娴为争取到校级二等奖学金,几乎耗尽她全部精力。首次参加师范生技能竞赛校赛时,她堪以三等奖末席草草收场。“是否与教师职业无缘?”自我怀疑中,她坦然承认,自己并非主流赛道的天赋型选手。

打磨授课技能,陈素娴将优秀课堂实录“解剖”成几十个片段,逐帧分析板书设计、语音语调甚至肢体语言;2024年,当她以省赛选手身份站上师范技能竞赛擂台时,这份笨功夫终于开花——虽未夺魁,却已成为外国语学院闯入省赛的精英师范生。

作为新手队长,她经历过堪称魔幻的备赛历程。2023年,陈素娴带队冲击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明天与意外,谁先到来?”设备损毁、台风突袭、拍摄地临时变卦……艰难显本色,她抗住压力,青涩而坚韧地驾驭着初创团队,以一部讲述海岛名宿的短片《素若计划》摘得省赛一等奖,获在场专家悉心点评。“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领航者’三字的重量。”
追光:跨界新媒体的星辰大海
“惊人的多线程作战能力”,这是陈素娴对同窗们懵懂的认知。原来卷面成绩只是单一面,学业、竞赛、社会实践,可以兼顾而拔萃。也恰好社团提前招新,融媒体中心鸥讯社,突兀又自然地出现在陈素娴的大学轨迹,她能否在这里实现蜕变呢?

从剪辑软件零基础到执行社长,她用了两年。初时,她与同伴们从短视频“学徒”做起,面对全然陌生的操作平台,这个倔强的姑娘暗自立誓,定要在鸥讯社镌刻下属于自己的印记。犹记手握执行社长的竞选机会,陈素娴曾反复权衡自身能力与岗位要求的距离,难以驱散心头重重迷雾。“每个人都是一边做、一边学习、一边成长”,指导老师沈家迪与郑乾斌适时出现,信任与提点如清风拂面。面试时,她将这份感悟化作真诚的承诺,“在实践中积累,在执行中成长。”现今回望,正是那份抉择,让她在边做边学中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助她凿开了禁锢潜能的厚茧。

她始终感谢鸥讯社这片沃土——不仅让她习得新媒体时代的生存技能,更递出通往“中青校媒(浙江)”的门票。作为中国青年报在浙江高校的重要纽带,它见证了陈素娴从学生记者到社会观察者的华丽转身。“新媒体教会我两件事,敢想,更要敢做。”2022年,她独挑大梁,以“揽月湖”为叙事原点,策划的“寻找母亲河”系列视频登上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春秋轮回,她已从青涩干事成长为分管主席,这是她与校园媒体的第三年。
蜕生:中流砥柱抱金归
她笑称,自己是“被迫点亮了项目管理技能树”。2024年盛夏,陈素娴以“乡村文博”实践团负责人的身份,带领27人团队完成了关于乡村博物馆的深度调研。后续以该次实践为基底,她率队参与了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历经11稿方案修订,最终捧得金奖,实现外国语学院在“大挑”赛事的荣誉新突破。


项目跨越山河,步入田间,她既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官,又是躬身创作的艺术家。恍然若梦,直到站在省赛领奖台,陈素娴才理解“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舒适区边缘”,原来领航者的锋芒,早已在无数个攻坚克难的深夜里悄然铸就。“我很庆幸,在毕业前夕,找到了值得持续深耕的能力坐标。”

复盘又觉感慨良多,当近三十人规模的调研团运作起来,陈素娴才发现真实世界的难题不止于“注意事项”,日程表上此起彼伏的红色预警,村落对接中频繁出现的理解错位,像多米诺骨牌般考验着整个团队的应变力。但正是这些接踵而至的挑战,倒逼着她快速切换管理者视角——从协调团队成员的技能互补,到设计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这个曾经的“学徒”,借由实战视角,迅速蜕变为团队不可或缺的“定海针”。
初心:永远做自我超越行动者
“人都是在迷惘烦恼和失败之中,一步步获得成长的,所以尽管去迷惘吧,我想这也是人活着的证明”,陈素娴最喜欢的动漫台词,恰似其大学生涯的青春写照。
从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初次担纲,到师范生三个月的校园实习;从压力重重的师范生技能大赛,再到接踵而至的教师编制考试——这些挑战如同盘绕生长的枝桠,层层叠叠地填满了她的2024,并一直延伸至2025。初任项目负责人时,深深的迷茫笼罩着她:项目目标如何锚定?社会实践与各项赛事的时间如何平衡?这些问题在项目启动前挥之不去。随后,乡村振兴大赛遭遇对接村庄的不配合,师范生技能大赛名落孙山,教师编制考试也接连失利……接二连三的打击让陈素娴坦言“眼泪都要哭干了”。多少个深夜,她与学妹在鸥讯社里抱头痛哭,但下一刻,又必须擦干眼泪,继续面对堆积如山的事务。迷惘与失败,曾是那段时光最鲜明的注脚。

然而,正是这高强度的淬炼,让她的能力在压力下悄然生长:统筹策划日益精进,视频剪辑水平显著提升,沟通对接也愈发娴熟。这些宝贵的积累,为她最终叩开媒体行业的大门,奠定了坚实的基石。正如动漫所言,她正是在一步步穿越迷雾、拥抱失败的过程中,走向了属于自己的未来。

“感觉你像修了双学位,英语师范和新媒体两不误。”面对朋友的惊叹,陈素娴笑言,这是对未来的未雨绸缪。从英语课堂到剪辑台,从乡村博物馆到学术擂台,她用四年时光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多维人生。
“生活本无解,去感受就好!”这个普通女孩的故事,恰似一曲写给所有平凡追梦者的赞美诗。
自我评价
“一个能力很小欲望很大的普通人”。我形容自己“能力很小”,是因为我一直是从“基层”慢慢成长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收到大offer、boss直聘的人,例如我第一年参加师范生技能大赛选拔赛的时候直接被淘汰了,第二年参加选拔赛的时候才入围决赛。我形容自己“欲望很大”是因为每次只要我确认了一个目标,我就会为之奋斗直至达到目标为止。
辅导员寄语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素娴的大学四年,成长二字贯彻始终,从初入校园时自嘲的"小透明",到如今的跨界追光者,在专业课学习之余,通过在鸥讯社的历炼成长,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媒体人道路。真正的光芒,往往诞生于对平凡的超越,她用“普通”自谦,却用行动诠释了“不普通”的成长哲学。希望素娴在未来的日子里感受更多的美!
https://mp.weixin.qq.com/s/QCBYlP-DY8WpePYYiyuZI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