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下午,世界著名汉学家、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沃尔夫冈•顾彬教授受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之邀,到蓝色大讲堂做题为《汉学与现代性》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图书馆馆长韩伟表博士主持。学校师生、舟山文艺和社科工作者及市民近200人参与了听讲。
顾彬教授首先围绕当前学界流行的“现代性”,对与之相关的“分工”、“异化”、“帝国主义”、“民族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概念的源流、内涵做了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他通过对美国、欧洲各国和中国的发展历史,指出将学术界通行的“西方”这一现代性话语作为一个空间或意识形态概念的认识是不准确的,其形成历史、内涵及层面十分复杂。而这些历史地形成的不同的“西方”对“现代性”的理解和诠释也各不相同。如美国学者倾向于个人主义的理解,因此对别国文化不感兴趣,也就极少从事相关的翻译工作。欧洲知识分子如萨义德等则担忧现代性会造成多元化的失控局面而努力寻求新的团体意识,并因仇恨现代的资本主义转而从传统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汲取资源。因此,中国学者应对自己的传统具有信心,并对现代性保持警惕。
互动问答阶段,气氛热烈,听众提出的十余个问题涉及现代性内涵、政治与宗教、中国的现代性、现代人的孤独、对中国文学的看法、对儒学的认识等论题,顾彬教授一一做了认真回答,远远超出了预定时间。讲座结束后,双方意犹未尽,在台下又做了较长时间的交流。全场讲座和问答充分展示了顾彬教授踏实、认真、敬业、不苟同的学者风范及对中国文学、文化、历史的熟稔和挚爱。
顾彬教授还接受了学校鸥讯社、舟山电视台、日报社、舟山市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等媒体和团体记者的采访。
沃尔夫冈•顾彬,1945年生,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是欧洲最著名的汉学家,长期以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思想史为主要研究领域。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作家,具有浓郁的中国趣味和古典情怀。顾彬教授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翻译了中国很多的散文和诗歌,使中国文学享誉德语世界,扩大了中国作家在西方的影响,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德文化的交流。顾彬教授因其翻译、学术上的精深造诣和突出贡献,于2013年获得德国最高荣誉的翻译大奖——约翰•海因里希•沃斯翻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