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归大海
发布日期:2019-04-12 作者:宣传部 编辑:新闻中心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编者按:每年清明节期间,浙江海洋大学都会组织师生缅怀优秀校友王成海烈士。为了让全校师生了解王成海烈士的故事,学习王成海胸怀大志,热爱祖国,热爱海洋事业的思想情操,有胆识、有气魄,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浙江海洋大学报》再次刊发1991年12月11日《中国海洋报》头版刊登的王成海为抢救他人而献出年轻生命的长篇通讯一一《魂归大海》,忆怀念王成海平凡的一生,忆亡者之可敬,励生者犹可追。

魂归大海

崔均鸣 单立群

引言:1991年10月22日,这个令人悲痛,凄楚的日子!我院八二届毕业生、青岛海洋大学教师王成海博士离开了我们。

12月11日,《中国海洋报》头版刊登了王成海为抢救他人而献出年轻生命的长篇通讯一一《魂归大海》。文章介绍了王成海自我院考取出国研究生后从硕士到博士到勇士的光辉业绩和英勇事迹。《中国海洋报》在短评中指出,“我们弘扬王成海,是因为他对祖国无比忠贞”,“是因为他始终把工作和事业摆在个人利益之上”,“因为他体现了当代青年最闪光的风采”。

1978年,王成海怀着振兴祖国海洋事业的雄心,从新安江畔来到舟山浙江水产学院。4年大学生活,无论是学习,或是体育,或是作为团支部书记带领同学开展各项活动,王成海都以自己的勤奋、刻苦、实干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1989年4月,王成海谢绝一切待遇优厚的聘请,毅然回归祖国,实践了他久有的坚如磐石的信念:“我要为振兴中华出力”。祖国的召唤,大海的呼唤,他从来义无反顾。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格!

王成海牺牲时オ29岁,他却为生命画上了一个圆圆的句号!然而,就是这一生,他用自已的行动回答了人生价值的取向。就是这一生,他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壮丽的人生篇章。

王成海,这熟悉的名字,母校呼唤着他,人们弘扬他!他能看到为他铸就的铅字,他能听到为他赞道的声响,他还能看到他的形象在当代青年心灵中树起的丰碑,那是他升华了的灵魂。

人生是什么?人们常探究,长思辩。读一读《魂归大海》吧,愿我们从中得到更深刻的启迪。




“回去,从事祖国的资源研究!”

1989年4月的一个夜晚。

东京国际机场。

一位英姿勃勃的中国青年,迈着坚定的步伐登上飞机。夜幕下,航灯闪闪,银熊腾空。航向:北京。

此刻的王成海,归心似箭。

他出生在新安江畔的淳安县,中学毕业时,出人意料地报考了浙江水产学院海洋捕捞专业。“我爱故乡新安江,但我更爱大海。那里有我自幼的梦想。”理想之帆一旦在心海升起,王成海便象一只不知疲倦的蜂儿,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他知道,要想实现这蔚蓝的梦,必须在大学时期打下坚实的基础。勤奋刻苦,加上天资聪慧,使王成海的成绩不仅在全年级名列前茅,1982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山东海洋大学代招的出国研究生。

翌年10月,21岁的王成海告别亲友、同学,东渡日本,到位于函馆的北海道大学水产学部学习。他的导师佐藤修告诉他,4个月后要进行研究生入学考试,两门必考的外语中,一门是英语,另一门要从德、法、俄语中任选一门。他当即表示,我要学俄语,因为苏联是渔业大国,将来一定会有学术交流的。在日本学俄语,困难可想而知,但只要是自己选定的路,他就要坚定地走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4个月后,在研究生院的入学考试中,他的俄语成绩竟名列第一,连学了多年俄语的几位日本学生也被他远远地甩在后边。有一位带日本学生的导师专门找到王成海的导师,大惑不解地问:“怎么搞的?我们自己的学生竟考不过中国学生。”

其实,没有人能了解此时王成海心中的秘密。他永远也不会忘记,还在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一位赴日考察回来的教师介绍情况说:“现在,我们已经比人家落后了二、三十年。”成海很痛心,他到了日本在给家里的信中写道:“我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一定要为国出力,振兴中华。”

王成海到日本后不久就在《北海道新闻》上发表文章。他对同时在日本留学的李元山说:“我向报社投稿,叙述的虽是个人意见,表达的却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思想。”

在日本期间,王成海不失时机地介绍中国及中国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留学生通讯》上,他发表了《我的祖国》、《我之日本观》。在北海道国际交流中心,在北海道日中青少年协会,函馆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成海的每一次发言,都深深地感动着在场的人们。

成海对来自台湾的学生们也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他常常帮助他们编写程序,处理数据,甚至放下手头的工作,没日没夜地帮助他们赶写论文。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他们团结一致,充分显示炎黄子孙的风采。

身在国外的王成海,心中时时眷恋着自己的故土。生活中,他处处以中国人的自尊、自强、自信精神赢得了同行的钦佩。他总是说,只要我们中国人都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国家就会迅速发展。

1989年3月,他完成了在日本的学业,取得了博士学位。此时,美国夏威夷海洋生物研究所邀请他去作博士后研究,并有高薪资助。他的导师也有意让他继续留在日本工作。可是,当他得知祖国急需他回来工作时,便毅然选择了回国的路。其实,早在1985年10月,王成海取得“文部大臣奖·友爱杯日语辩论赛”竞赛第4名,就对采访他的《读卖新闻》记者讲:“读完博士,我马上回国,从事祖国的资源研究。”

现在,他终于如愿以偿了。带着一颗报效祖国的爱心,投入阔别6年的母亲的怀抱。

“他真比党员还党员啊!”

1989年4月下旬的一个早晨,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海洋渔业系副主任陈大刚副教授迎来了一位客人——刚刚回国不久的王成海博士。

在喝过一杯牛奶,吃完半包饼干后,他们的话匣便打开了。

中午11时,当王成海与陈教授执手握别时,已经领下了一大堆的工作:讲授本科生的《增殖资源学》,同时准备开设研究生的《增殖资源管理》,另外协助陈教授带这方面的研究生。最后,连因一位教师调走撤下的《渔业资源调查技术》课也兼起来。那天,陈教授破例把王成海送出门,他已经开始喜欢上这个朴素、率直的年轻人了。

王成海没有辜负教师的期望,课堂上,他那一次次神采飞扬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高等学府的骄子们。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王成海千方百计地申请研究课题,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研工作。他一心要在增殖沿岸渔业资源方面有所建树。他克服重重困难,先后申请到了两个科研项目基金,4个科研课题。不久,他又风风火火地去北京参加国家青年基金答辩会,会上,顺利通过了答辩,获得了研究经费。

1990年春,陈大刚教授接到去海南岛进行“海水鱼虾类育苗试验研究”的邀请,但由于脱不开身,安排王成海去参加。他二话没说,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在那里,他亲自修建育苗设施,跑遍海南渔港。为了多搜集现场第一手资料,他汗流浃背地在沙滩上、渔船上奔波,圆满完成了“海南蛳鱼生物学特征资源分布的调査”。为开展该鱼种的人工繁殖积累了宝贵的数据。3个月的海南之行,王成海晒得又黑又瘦,掉了近10斤肉。回来后,陈大刚心疼地说:“你受苦了。”他却笑笑:“这次学到许多新东西,以后搞这方面试验就有经验了。”王成海为了事业不怕吃苦的精神,使老一辈知识分子感到无限欣慰。

今年5月,王成海高兴地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海岛资源综合调査”项目。在执行海上调查任务时,他都是亲自潜水采样。为在水下工作方便,身上经常挂着重达11公斤的铅块。有的人不解地问:“别人搞这种项目都雇潜水员,你这堂堂的洋博士何必亲自潜水呢!”而王成海却非常认真地说:“在国外我也是亲自潜水干的,这样取得的都是第一手资料,数据可靠。”他就是这样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忘我的牺牲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

今年夏初,学校的“东方红”考察船在海上缠摆了,船舶处通过科研处请王成海帮忙,他二话没说拔腿就走,从上午9时到日过晌午,他在水下把鱼网一片片地往外抠,一点点地往外拽,整整用了三瓶气,才把能装满一麻袋的网片抠出来。干完后,王成海只在船上冲了个热水澡,简单地吃了顿饭就走。那天,水手长拿出一瓶琅琊台酒给他喝,他谢绝了。水手长感动地说:“要是请个体户干这活儿,不花800元钱是下不来的,你真比党员还党员啊!”

然而,王成海不是一名共产党员。

虽然,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怀着对党的一片真情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回国后,又向组织提出过申请......

“我憧憬幸福美好的生活”

王成海周围的人都说他工作起来象个“拼命三郎”。似乎除了事业他什么也不想。其实,别人那里知道这位年轻博士的心中对妻子、孩子和家庭有着比常人还要浓烈的一腔柔情。他不止一次地在写给远方妻子的信中,倾吐了对亲人的无限着恋和对美好生活的深情想往:

“我非常想念你和然然,我常常憧憬、遐思我们团聚的美好时光,我们甜密生活已近在眼前了……我从内心深处渴望我们和睦欢娱的家庭生活。”王成海有一个可爱的儿子然然和温柔的妻子。

每当他回忆起那热恋的时光,总是不无自豪地对朋友们说,他作梦也没有想到,中学时代,几乎与之没有任何往来的一位姑娘,竟会在西子湖畔偶然相遇,后来又实实在在地成了自己的恋人。

对于王琴妹来说,中学时代,她只知道五班有个班长,学习上是尖子。常常受到教师的表扬,其余的便不甚了解了。正是西子湖畔的一次偶然相遇,使他们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渐渐地,她发觉,这是个很有抱负,充满朝气的年轻人。

1986年6月,王成海回国探亲。此时,香山的红叶虽然还没红,但爱情的果实却在一对热恋着的情人中熟透了。琴妹已悄悄地开始准备结婚的用品。

然而,王成海刚与未婚妻见上一面,就说服琴妹匆匆来到青岛海洋大学作学术报告,他迫不及待地想把日本渔业资源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国内学者。之后,王成海返回家乡,乡亲们热情地接待了这位远方归来的游子,但他却只在家乡呆了两天,又急忙赶往水科院南海水产所与同行们进行学术交流。待这些事情都办完后,他才返回北京与琴妹举行了婚礼。

王成海回国后,妻子仍在上海同济大学物理系任教。许多人曾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去上海工作?那里,许多方面的生活条件都比青岛好,并可免去妻子调动工作的麻烦。他却说:“青岛的海洋科技力量强,而且黄渤海沿岸是搞资源增殖的理想场所。我回国来,就是想干点实事。水产学院专业资源虽然目前经费少、设备差,但只要今后努力干,是大有发展的”。

到海洋大学报到后,他也没有急于办理妻子的调动,而是一心扑到开创工作新局面上了。有人提醒他,调动工作很不易,你还是多找领导问问好,但他无暇顾及。

人们终于明白了,王成海尽管希望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他更钟情于他的事业。

直到成海牺牲前10个月,王琴妹才从上海调到青岛海洋大学工作。

“他已将自已的碑立在人们心里了”

1991年10月22日,王成海和课题组的几位同志一起来到荣成市镆铘岛“三老雕”一带执行海岛调査任务。上午12时10分左右,王成海已经完成了6个站位的采样,刚浮出水面爬上渔船挂梯准备休息,忽然,他发现离船约17米远的地方,正在潜水作业的叶立勋不知何故呼吸罩脱落,浮出水面呼救。此时,已极度疲劳的王成海救人心切,顾不上戴吸气管,顾不上卸去重达11公斤的铅块和气瓶,就毫不犹豫地跳入海中,奋力向叶立勋游去……

然而,王成海再也没能浮出水面。

一个深深爱着大海的人,终于将一切都献给了大海,他走了,走得匆匆忙忙,甚至连一句遗言都没留下。

成海牺牲的消息在当地不胫而走,人们痛惜地说:“有这么高的学位,读大书的人,这样做,太让人感动了”。一些曾得到过王成海帮助的老百姓说:“王成海到俺这儿搞调査,听说他是个洋博士,就请他帮俺们解决养虾中的问题,没想到,他一点架子没有,了不起啊!”

陈大刚副教授已经50多岁了,在人生磋跎的岁月中,历尽磨难,也不曾弯过腰,流过泪。可这一次,竟不能自持,当场昏厥了,

王成海的妻子更不相信这一残酷的结局。她刚刚结婚时,曾希望也象许多女孩子一样,穿上礼服,和成海照几张结婚照,可是,一直没能如愿。直到这次王成海出差前,他还说:“一定陪你去补照,实现我们心中的宿愿”。如今,这一切都成了终生遗憾。

唁电、悼信从四面八方飞来——

日本北海道水产学部全体留学生来信写道:“他用自己的行动为留学生做了一个好榜样,我们纪念他,学习他,为祖国的振兴象他那样认真刻苦地工作、学习,为了别人象他那样勇于献身”。

中国驻大坂总领事馆的教育领事梁宝杰在来信中称:“在酒醉灯迷的资本主义世界,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在留学人员中是极为突出的”。王成海去了。荣成人曾提议在他的遇难处立一块碑。然而,一位激动的诗人说:“成海已经将自己的碑立在人们的心里了,其实,整个镆铘岛的礁石都是成海的碑。”

人们愿成海在大海的怀抱里永远安息!

(原载《中国海洋报》)

下一条:

古体诗二首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