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三毛祖居
发布日期:2019-03-13 作者:刘定山 编辑:新闻中心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在一个难得的暖洋洋的冬日造访三毛祖居。为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

三毛祖居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小沙镇的陈家村。这座由三毛爷爷陈宗绪先生建造的房屋,与民国时江浙一带村居风格并无二致。沿一段不长的鹅卵石小巷进入,大门两侧是耳房,客厅兼饭堂坐北朝南隔石板道地对着大门。西侧为正房东南朝向,依次辟为三毛生平展室,五个开间里里外外规正整洁宽敞。在冬日暖阳里慵懒自在地在这样的乡间院落里,或一书在握,或遐想发呆,那真是只有家才有的惬意。

知道三毛名字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两岸关系解冻,第一次听到那首《橄榄树》,与余光中的《乡愁》穿越海峡,子规啼血般泣说着游子对亲人和故乡的眷恋。找来三毛的作品,发现这位才女祖籍还是定海,于是多了一份关注。

1989年4月23日,三毛第一次回乡祭祖,在舟山海峡渡轮上,船长以故乡最高的礼遇请她拉响到港的汽笛,三毛感动得不能自己。“这次回乡之后,乡愁更深。最想念的故乡更加魂牵梦萦。我在台湾生活了三年,在国外二十二年,从来没有如此爱恋一片土地象中国,这种民族情感是没有办法从我心中拿走的。”所到之处,乡亲们亲切地称她“小沙女”,她说要把它作为自己第二个笔名。1990年她创作的《滚滚红尘》改编成电影获台湾金马奖八大奖项。然而,1991年1月4日,竟传来了三毛在台湾荣民医院自杀的消息。关于去世的原因,有因病厌世说,因爱殉情说,因故而亡说,以致至今还是个谜。

流连三毛祖居,徘徊陈氏学堂。时空流转,似见三毛牵着那匹哭泣的骆驼,在滚滚红尘里行走在撒哈拉沙漠,万水千山走遍,梦里花落知多少,魂牵梦萦的依然是心中的橄榄树,而今留予世人的只是她流浪的背影。

三毛一生,在世48年。她热爱生活性格行为特立独行,当过导游、模特、图书馆员、旅行者、作家、教师等,旅学漂泊59个国家和地区。她才气横溢著作等身,通晓中、英、西、日、法、德文,尤以西班牙文学见长,留下文字500万余,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2000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三毛被列为“读者最喜爱的中国作家”前十名。她多愁善感渴望爱情,从19岁到48岁一直在挣扎着追爱一生,然而爱与被爱总不能遂愿。这样的一个奇女子竟会在创作的鼎盛期死于非命。是性格使然,还是她的命运多舛在十二岁的那次遭遇已经铸成?这个疑问总是令人难以释怀。

1955年三毛读初二的时候,因偏科数学成绩较差。她发现老师每次小考都是课本后面的习题,于是她用背题目的方法取得了好成绩。老师怀疑她作弊,于是以高于所学难度的题目面考,结果得了零分,老师当着全班的同学用毛笔在她的眼睛周围画了两个代表零蛋的大圈并罚她在操场跑步羞辱。她心理由此出现极大障碍,频频晕倒,先是逃学休学最后终于退学。经此打击,她患上忧郁症,曾割腕自杀。幸得父母亲都是宽容开明的人,帮她在家自学文学名著和绘画,走出自我封闭的心态。回忆起这段特殊经历,三毛的母亲缪进兰女士说:“三毛小时候极端敏感和神经质,学校的课业念到初二就不肯再去,我和她的父亲只好让她休学,负起教育她的责任。”

有人戏谑,那个不敏的老师歪打正着为当代文学催生了一个女作家,这实在有点冷漠残忍。孰不知,对心灵的歧视不是人人能够自我排遣的,何况是内心稚弱的孩子。三毛父亲陈嗣庆先生是个律师,早年毕业东吴大学、复旦大学法律系。母亲是一个小学教师。爷爷陈宗绪先生14岁离乡背井去上海在英国商船上作伙计,历经辛苦改行经商赚了钱,晚年在乡间为族里乡亲的孩子求学建了振民小学。试问,有什么更比面对自己的孩子不能上学接受教育的痛苦和羞辱,更何况在这样一个兴庠序重教育的传统家庭。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而不当的教育方法有时也会扭曲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之说对有些人往往会一语成谶。

古今中外有史以来,教师如同医生历来是令人尊敬和感恩的崇高职业。师者之道诲人不倦,医者之道仁心良术,从教师职业道德到希波克拉底誓言,要求从业者具有并保证以良心和尊严来履行教育与治病救人的使命。孔老夫子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理念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这也是千百年来要解决的教育公平和教育方法这一核心问题。老夫子从教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优秀率也不过2.4%,如果按今天的满意度考核标准肯定是不在优秀之列的,而事实上这样的结果恰恰是符合教育规律和群体分类特点的。教师的责任和能力就要根据学生群体和个体特点,共性和个性兼顾,教化引导,帮助找到适合每个人成才成长的发展之路。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有差异,有偏科也自然,不可能整齐划一,特别对性格乖戾的孩子更不可强扭伤害。分数固然重要,然而,对每一个学生、家长、社会来说,人的身心健康比智力发展更为重要。

每个受过教育的人,你的记忆中总有几个印象深刻的老师。他们往往是最好的和最差的老师,好和差的区别首先就是是否有爱心懂教育。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散步,发现一个女孩摘了花房的一朵玫瑰,当他问知女孩是要把花送给重病的奶奶,他又摘了两朵玫瑰说,一朵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有爱心,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一个好孩子。一场折花的风波被巧妙地转化为润物细无声的爱心教育,这真是教育技巧服从教育目的的典范。反之,简单地以道德规则的训教或处罚,那效果和结果就未可知了。何谓师道尊严,师不爱生何来生尊师。每个学生都希望遇到平等待之善心爱之真诚引导之的良师益友,而不是伤害学生心灵为乐事的无良知者。对那个教师来说,三毛只是一个学生,或许他的恶作剧只是一个不经意。然而对父母来说,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性格有问题更要呵护引导。 父亲陈嗣庆对于三毛的任性有过一段评说,“在我的观察里,我女儿这一生的用功,很少有人看见。而我这个做父亲的,对于她几近疯狂而持续了一生的看书与写作,除了敬佩她的恒心之外,甚至想劝告她不要这么用功下去,免得伤害健康。”然而,他对执拗而又“自由得像风一样”的女儿既痛惜,又不得不尊重她的选择。“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舔犊之情深,无奈之苦心,莫如斯也。

往事已然,无法弥补,就像下完棋后复盘的心理。三毛的那段遭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不会乏绝。留于现在和后来者的警示是我们如何为人师和为人父母。决定孩子的将来不仅仅只有分数,通向未来的道路很多,适合他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人生出彩的部分,往往就是一个人最感兴趣的东西。

走出三毛祖居。不远处就是传说始建于北宋的竹隐禅关。乡人道,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陈宗绪先生曾出资新建寺院山门。于是信步走去,禅院和竹林依然沐浴在一片冬日的暖阳里,听说不知何时何人在寺院亭柱上留有“问道心间清了境,觉迷眼上绿真空”的遗迹。岁月荏苒,物是人非,有谁能真正参透这禅语隐指的世俗欲望与超然境界之间“真空”蕴含着“妙有”的幽深。

坐望习习篁风,我深深地吁了口气。冬日暖阳拂过山坳,林木依然苍翠,小鸟不知疲倦的啾叫,井台边飘来洗濯声和嬉笑声,田野里冬耕的犁铧翻腾起满地的泥腥味和青草味。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世间万物分分秒秒都在死亡和诞生着生命。大道至简自然复归,生活本来就是这样。

如果三毛看到此时此景的故乡,一定会说:活着真好。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