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海大学子:致力于海洋非遗保护和海洋文化数字化建设
发布日期:2018-08-31 作者:叶宁淼、朱青 编辑:新闻中心 来源:新闻中心
字体: [大] [中] [小]

一支穿梭于舟山大小岛屿的浙江海洋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在这个暑期显得格外忙碌。他们深入海岛乡村,奔赴舟山定海、白泉、朱家尖等地进行调研和访谈,对海洋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开展调研与珍贵影像资料的采集。

浙江海洋大学的“美丽非遗舟山乡村行--海洋文化数字化建设”调研团

从“美丽舟山群岛行”到“美丽非遗舟山乡村行”的转型,从早期的海岛调研到后来的文字记录,再到海洋文化主题纪录片的拍摄。这支名为浙江海洋大学的“美丽非遗舟山乡村行--海洋文化数字化建设”调研团,已经成功研发出“指尖海洋”线上平台,,以“互联网+”的方式来传播和分享海洋非遗的独特文化魅力。

海洋文化数字化:当“互联网+”邂逅“海洋非遗”

“我们团队的建设要符合国家发展的新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方向,对海洋非遗要继续坚持活态化保护。不断探索与完善海洋非遗的数字化建设体系,让更多人关注到海洋非遗,学习海洋非遗,乃至传承海洋非遗。”作为调研团队的指导老师,孙靓老师在每次团队实践表示。

浙江海洋大学的“美丽非遗舟山乡村行--海洋文化数字化建设”调研团

浙江海洋大学的“美丽非遗舟山乡村行--海洋文化数字化建设”调研团

从“美丽乡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面对乡村发展新形势,指导老师孙靓带领的“美丽非遗舟山乡村行海洋文化数字化建设”调研团队,充分认识到了“互联网+”积极探索乡村非遗文化发掘和保护的新道路和海洋非遗的数字化建设上的重要作用。

借助海洋非遗的数字化建设线上平台--“指尖海洋”,该团队对于海洋非遗纪录片的一系列影像资料的整理与完善工作已经陆续展开。完美地将“保护非遗文化”与“繁荣渔村文化”实现深度融合,团队在通过“互联网+”保护海洋非遗文化上行稳致远。

传承使命:全方位保护海洋非遗文化

舟山锣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如丰、舟山渔民号子省级非遗传承人叶宽兴和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岑国和,这三位都是代表舟山非遗文化的大师级人物。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舟山群岛海洋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请,该调研团队前往定海、普陀等地,拜访了3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

调研团队在完成调研采访后,迅速将口述历史、影像资料进行整理和加工,还专门制作了相关主题的纪录片。

海洋非遗调研团成员与国家级传统木船非遗传承人岑国和老师合影

海洋非遗调研团成员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如丰老师合影

海洋非遗调研团成员与省级非遗传承人叶宽兴和老师合影

任重道远:加快海洋非遗数字化工作

该团队成员在调研中发现,通过对各个社区文化礼堂的调查,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举例来说,普陀区棉征村织布技艺的发展在资金融合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定海区金鸡山社区对舟山锣鼓此类国家级非遗文化的接触仍然较少。因此,进一步加快海洋非遗的数字化建设、加大海洋非遗保护与共享的力度还有很多工作要抓紧去做,加快推进海洋非遗文化APP的建成也迫在眉睫。

   

浙江海洋大学的“美丽非遗舟山乡村行--海洋文化数字化建设”调研团

几天的采访调研,让调研团队成员都感受受益很多。目前,在老师的指导保住下,团队已初步建立了《指尖海洋》线上线下互动体验平台,与海洋非遗文化相关的工作计划多次立项,并且还进行了学术研究,并且团队成员“已经在二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精心拍摄和制作的非遗纪录片的推出将成为此次海洋非遗调研成果的一个集中展现,作为海洋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先锋力量,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使非遗文化的传播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大大地激发了人们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的热情。在该调研团队看来,海洋非遗文化数字化建设,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海洋非遗的传播也为数字化在文化方面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沃土。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