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感悟:美好生活需要常照“四镜”
发布日期:2018-06-29 作者:东科马研部 张发平 编辑: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马克思说,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按照物的尺度本能地生存,人却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随时随地根据美的规律创造生活。但一个人能否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过上适合自己的美好生活,在我看来,需要时常拿着“四镜”照视自己。

一是目标之镜。目标是人前行的灯塔和动力,没有目标的生活不值得过。制定目标首先要“认识你自己”,即要认识到人生于世都是独一无二的,一定有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因此,我们需要时常拿出“目标之境”,照照自己到底是谁?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追求怎样的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位置、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顺从自己内心的人生目标,这是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

二是能力之镜。目标总是假借能力实现的,缺乏能力的目标只是幻想和空想。人的能力有些是先天禀赋的,但更多的是靠后天努力获得。因此,我们需要时常端着“能力之境”,照照自己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能力、不具备什么能力?哪些是真本领,哪些是假本事?哪些是一般的能力,哪些是独特的能力?清楚了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化不利为有利,将拥有的能力发挥到极限和极致,一步步推动目标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现实生活。这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支撑。

三是方法之镜。方法对于目标不只徒具形式的意义,而是它的灵魂。在通往目标的途中,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失当,则事倍功半。因此,我们需要时常端着“方法之境”,看看实现目标需要采用怎样的方法?自己掌握了什么方法?还要注意什么方法?方法是联结目标和现实的拱心石,是能力作用于目标的润滑剂。有了正确的方法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避免无效果地苦干、无效率地蛮干、无效能地乱干。这是走向美好生活的途径。

四是环境之镜。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是人生活的舞台,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什么样的舞台造就什么样的“剧中人”,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我们要时常取出“环境之镜”,照照我们周围的条件,看看现处的环境是否有利于个人成长?是否有利于目标的实现?需不需要换个新环境?好环境带来好心情,产生正能量。坏环境容易使人消极,充斥负能量。我们要像孟母一样,为了人的成长成才,克服和远离坏的环境,寻找和创造有利于目标实现的好环境。这是通往美好生活的保障。

毋庸置疑,以上“四镜”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如同游戏的四方,缺一不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了人生的圆舞。只有携手并进、协同发力、共同作用,才能舞出精彩而美丽的人生,过上适合自己的美好生活。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