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舟山的岱山、普陀、定海等地的海岛、渔村、社区、学校、景区等地,活跃着一支年轻的团队,他们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访谈,对舟山渔民号子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开展调查。他们就是浙江海洋大学的“海岛行”调研团队。此次,他们联合山东鲁东大学,共同组成调研组,对包括舟山在内的我国海岛地区的渔民号子,开展了全面的调研。
舟山渔民号子,是舟山各岛渔民、船工世代相传的海洋民间口头音乐,是海岛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实践中自发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和强烈的海洋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申遗”成功的渔民号子,并没有因为入选“国字号”而得到应有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号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形势日益严峻,面临失传的危险。
如何留住祖辈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渔民号子?浙江海洋大学人文学院、艺术教育中心等部门的师生,成立了专门的调研团队,自2006年起连续11年深入走访舟山岱山、嵊泗、长白岛、蚂蚁岛、虾峙岛、黄龙岛等大大小小海岛,对渔民号子进行调查研究,相续完成了《海洋文化研究与海岛调查》、《海岛的非遗文化记忆——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小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民号子保护、传承与发展——山东长岛、浙江舟山的调研》》等一系列调研报告,近年来主持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口头传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手段探索与关键技术示范——以舟山渔民号子为例》,设计、开发了《舟山渔民号子信息库》。其中部分成果受到国家有关部门、浙江省、舟山市的重视,被应用于政府有关决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开放性传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舟山渔民号子为例》获2015年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创智下沙”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成立了舟山渔民号子合唱队,《舟山渔民号子联唱》获浙江省大学生优秀校园文艺节目调演三等奖。
今年,“海岛行”调研团队和山东鲁东大学联合组成团队,参加“挑战杯”学术作品大赛,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荣获省级特等奖,并被推荐代表全省参加国赛。11月份,在上海举办的国家大赛,他们将带着自己的作品,再次展示舟山,让舟山的渔民号子,唱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