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指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比如对书画、文学、哲学、历史、戏剧、歌舞、收藏等的喜好,其可粗略划分为享用、继承、发现、创造等几类。如我们可以享受前人、他人创造出来的文化财富,像阅读文学名著,欣赏艺术作品,领略其中的美感与诗意,从而使身心得到放松和愉悦;可以继承前贤的宝贵遗产,如先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从中汲取智慧,感悟做人的道理,提增品格修养,升华人生境界;可以进行学术研究,对自己喜欢的领域不断探究,找寻未知领域,揭示蕴含的丰富内容;可以从事文化生产,如作家和艺术家的文艺创作,会为大众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上活动往往交叉进行,如在全身心欣赏某文学作品时,或许正是继承和研究的过程,而对之潜心发掘时,亦会不断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新的美感,无异于正在深入享受;还能够互相促进,如因执着于对古典诗词的喜爱而自觉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要搜集相关材料,会更有利于文化遗产在当下的传承,等等。
精神追求可以充实业余生活,使人除工作和日常琐事以外,还有其他有益活动和兴趣爱好,诸如读书写作,习字作画等,若干年后,看看当年的作品,亦可追忆消逝的岁月,咀嚼过去的人生,不至于碌碌无为,届时没有多少值得回味的东西。可使人诗意地生活,让人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适当放慢步伐,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吟味“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淳朴,欣赏“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清新。可充实外在气场,提升风度品位,如书读多以后,会在言谈举止间流露出读书人特有的气质,所谓“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让人增强自信,使内心强大,即使身处逆境,也会淡定平和;遭遇艰难困厄,也能坦然面对,一如上世纪物质极度贫乏和战乱、动荡时期,支撑前辈学者孜孜以求的坚韧信念与强大动力。可挖掘人的潜力,从而产生“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同辈达人如流潋紫,大学时以《后宫·甄嬛传》三部一鸣惊人,迅速崛起于网络文学之中;前辈大师如启功,本为高校古典文学老师,却以书法上的非凡成就被冠以“中华第一笔”的美誉,以至书法上的影响盖过了文学研究的造诣,当然这需要天赋加勤奋,但若不去尝试和行动,则恐再有天分也难以成器。
真正的精神追求,应该不含其他杂质,没有功利目的,尤其对于学者而言,宜对身外之物坦然看待,抵挡住名利的诱惑,排斥掉外在的压力。如果因在领域内有所建树而获得荣誉和名望,那是客观达到的效果,即如同因工作出色被提拔一样,不必推辞和惊慌,但主观上却不可抱有这样的目的。虽无外在的驱使,却能够不断自我激励和鞭策,敏而好学,学而不厌,潜精研思,笔耕不辍,还会自觉向前辈专家学者看齐,学习他们的独立思想、敬业精神和治学风范,只是这种进取心完全出于个人意愿,如此可能会比外在的驱使更容易做出成就。在现行体制和环境下,纵难以做到完全纯粹,也要相对纯粹,最起码不可单为职称、级别等被动地搞学术,更不应让学术研究成为获取名利的工具,不然,纵成果再丰,职称再高,荣誉再多,名望再大,恐也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家,亦很容易陷入名缰利锁的桎梏,致使才华难以尽情施展,学术水平难以充分发挥,可能除“充实”和“辛苦”之外,并无多少满足、幸福或成就感可言。
除此而外,要立足于人文主义的立场,坚守知识分子的内心追求和道德理想,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独立空间。为此,有必要与现实环境保持一定距离,清除外在干扰,淡化思绪,沉下心来,这也应成为精神追求尤其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前提,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并非要和现实格格不入,对生活漠然置之,也不是要把自己从环境中孤立出来,而是居于闹市却隐于繁华,在心灵净土中独善其身,具有不为环境吞噬的自持。还须具备独立人格,秉承陈寅恪等先生所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适应社会的同时坚守做人原则,如庄子所说的“外化而不内化”。唯有如此,方能全心投入所喜欢的领域,始终对自己的事业保有激情。在与外界保持距离的同时,又要进得去出得来,不可成天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中,过于脱离当下生活,不食人间烟火,不管家眷亲属,一味做清心寡欲的高人,如此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也并非要两耳不闻窗外事,成日固守书斋,闷头攻读,完全可以接近大自然,如在小树林、河边、海边、草坪、安静的公园读书品茗,吟诗抚琴,在精神世界中尽情徜徉。亦不可恃才傲物,自命不凡,无论有多高深的学问,都要平易谦和,虚心好学,如此方能不断进步,以臻完美。
对于注重精神层面者尤其是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而言,可能最应该做的,就是珍惜并合理利用时间。时间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却又是易耗品,太过容易失去。对不少人而言,应该都会有过时光匆匆之感,尤其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光阴似箭的感觉十分明显,貌似刚刚发生的事,却已经过去许久。如对年至而立者来说,好像昨天还是10岁顽童,却不觉中20年光阴悄然已逝。人生又有几个20年呢?再过20年,即年届半百,到时回顾现在,可能也只是倏忽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段还好像在“缩短”。如20岁时看20年,觉得较为漫长,但30岁时看20年,却似乎并不长。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应该是因为生命跨度在增加,并不是什么好事。当有一天回忆40年甚至50年前也像过往不久时,就真的老了。总怕时间过得太快,时间却并不因为你怕就停留住脚步。这对于总担心变老,又想在喜欢的领域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更是无形中形成了压力和鞭策。既然不能留住或放缓岁月的脚步,就惟有对其倍加珍视,包括充分利用各种零碎的时间。现在有这种紧迫感可能还来得及,若20年以后再有,可能一切已经晚矣,时光不会倒流,人生亦无法重来。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大师们,除天赋超常以外,无不是惜时如金,勤勉有加,从而取得了巨大建树,且很多在年轻时就已成就卓著。当代青年学者,也应以大师和前辈为榜样,自我鼓励,自我加压,自我督促,以时不我待的理念,让每天均有规划并争取完成。不一定让自己过得很累,却要尽量每天都在充实饱满中度过。这样纵不能保证取得理想成绩,也起码不会把时间荒废在游戏娱乐、追名逐利、人事纷争等无聊的事情上,还有助于缓解年龄增长带来的恐惧感。如此,方能不断实现人生价值,践行生命的意义,同时不负于多年所受的教育培养,亦可无愧于高校老师的身份和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