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随想——“两学一做”学习心得
自年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高教学会支部按照中央部署有计划,有组织地认真开展理论学习,卓有成效,所做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党委的认可与肯定。纵观历次学习“坚持”二字出现频率较高,我想我们从思想的高度认知,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具体实践,行为便愈发走向规范,“坚持”已成为一种自觉。共产党人的与生俱来的使命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必然体现在其个体的工作、学习、生活当中。这种习以为常的敬业,自然而然的奉献,是不用“坚持”的。这种体验当是一种快乐,一种有机会作为的快乐,一种有岗位奉献的快乐。
快乐是人生的永恒追求,但其究竟为何物,或者说何物最能给人以快乐?这个问题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众说纷纭,各有见地,这里且不做争论,只来谈谈能够实现真正快乐的几项必要条件。
快乐是一份责任。
宋初名臣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了无数志士仁人的快乐之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以澄清玉宇、河晏海清为一生价值的终极追求,天下人的快乐即是他们的快乐。这些人堪称社会的脊梁,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快乐看似远离他们,于是才有了“进亦忧,退亦忧”的感慨!而换个角度看,对于他们来说,人生短暂,能有机会参与历史的进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其实,当下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个人都有其社会角色,不管从事何种职业,若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满满的成就感自然少不了快乐。每个人之于家庭,或为父母,或为子女,或为伴侣,父慈子孝,举案齐眉,和乐融融,这是天伦之乐。
快乐是一种智慧。
人们往往会因目标遥远,困难重重,而心生畏惧,叫苦不迭,一旦放弃又心有不甘,懊恼不已,成功显得路途艰险,遥不可及。一路走来尽是焦躁、疲惫、痛苦和动摇,快乐无从找寻。《荀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路问於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如果能做到成功之前,以追求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快乐,享受追求的过程,成功之后,为自己实现了的理想而快乐,珍惜追求的结果,那么就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奋斗的过程是快乐的,努力的结果也是快乐的,终日沐浴在快乐的阳光里便不是什么奢望了。
快乐是一种淡泊的境界。
放弃需要勇气,知足方能常乐。明初高濂说,“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审居室安处者,为得安乐窝;保晨昏怡养者,为得安乐法;闲溪山逸游者,为得安乐观。”陶靖节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去梦泽,告别“心为形役”的惆怅,回归田园,无意中却成就了一位“山水田园诗人”。我想这一定不是他自己能想到的。他乐天知命、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告诉我们他是“真隐士”,因此,他有真快乐!“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羡煞古今多少人,但真正拥有这份恬淡的又有几人呢?当退居成为一种手段,隐逸成为一种谋略,真快乐亦不复存在。
快乐是一种豁达的胸襟。
人生一世,冷暖甘苦,休咎得失,实难预测。面对白云苍狗,变幻无常的境遇,能做到“宠辱不惊,任窗外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需要比宇宙还宽广的胸怀。柯灵说“我最向往这样的境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清湛似水,不动如山,什么疾风骤雨,嘻笑怒骂,桂冠荣衔,一律处之泰然。” 有了这份从容与幽闲,人生路途中的坎坷崎岖都会在快乐的稀释下无影无踪。启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国学大师,贵为清皇室之后,却家道中落,自幼失去父母,无依无靠,生活困顿,常靠父祖的朋友接济度日。但他一生淡泊名利,总能苦中作乐,用豁达的态度面对一切苦难。许多人看来,启功先生一生命运不济,艰难常随,但正是这种豁达平和的胸襟,让他品味到了人生的大快乐。
人生的河流中,快乐是一朵朵美丽的浪花。人生之美,快乐是不可或缺的。快乐之源深藏于每个人的内心。尽心尽责的工作原则,知足常乐的生活要求,豁达淡泊的处世态度,是达到人生快乐的基本元素。《论语》有言:“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更多时候人生的快乐体现在一种达观的心态上。“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积极入世,弘毅进取,追求至真至善至美是人生不变的理想,随遇而安,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也至为重要,二者灵活调度,方能去留无意,宠辱不惊,进亦乐,退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