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联运”高端学术研讨会观点采撷
发布日期:2015-04-30 作者:思政部 王建友 鸥讯社 杨怡 编辑:新闻中心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江海联运”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探讨

孟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强调内河航运具有内耗低、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战略优势、战略地位,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已有良好基础和条件。应该提高舟山港竞争力,开辟更多国际和国内航线,加强竞合,实现江海联运各方共赢,加强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建立相关部门协调机制,加快标准建设。

陈修颖(浙江海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长江经济带建设具有多重意义,具有区域空间演化、链接纽带、廊道、生产力梯度转移、历史文化轴带、城市群轴带、内地出海通道等多元经济价值,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有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多式联运三大促进措施,舟山要抓住本身的区位优势,推动物流、交通(服务)发展。

尹震(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主任):舟山要做好“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就必须转变思路,要从“竞争合作”转向“合作竞争”。为此,舟山第一要加强各平台建设,要利用好多重叠加概念。在区域内,要多港口联接,形成港口联盟;要获得省际支持,解决统一市场、定价标准等问题。在“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培育期,需要动用多元、现代化、新技术手段,多元融合,利用平台、拓展金融,金融创新、推进宁波-舟山一体化建设,进行优势互补,实体合作。还要剑指国际,提升舟山的话语权,利用上海自贸区的经验进行再复制、创新,做好船舶用油保税油标准制定、二层中转。上马40万吨船舶制造,进行区域配套,形成矿石定价交易中心等等。

陈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符合服务经济发展的趋势,要突出“服务”的特点,要进行全产业的组合、联合和融合,打破产业边界,进行产业融合服务化,形成生产性服务业(2.5服务业)。舟山因此要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打造“江海联运”生产性服务产业的价值链、服务链(培训、教育、金融),将“江海联运”与铁路、公路、通用航空融合起来,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中心,利用普陀山的资源,打造海员生活服务中心,进而形成一个立体的“江海联运”服务新常态。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探讨

余思勤(上海海事大学教授):要综合利用舟山地区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发展国际海事服务、贸易服务、国际航运服务、船型金融服务、港口服务功能、港口联盟协调服务、口岸一体化服务,使舟山成为我国现代“江海联运”服务的总部。

陈建勋(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和上海发展应对了跨区域合作示范、两地目标对接、发展模式互补、江海陆空体系建设国家政策、自贸区进一步丰富发展、上海空间规划扩展等六种需要,希望舟山发展能进入到宁波肯帮忙、上海帮得上的局面。

李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有三种属性:一是战略属性,“江海联运”不是一个项目,更是一种战略;二是开放属性;三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服务属性。“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需要实施“自贸区政策”。从“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的地位功能看,与“自贸区政策”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一种递进的政策叠加。应该寻找政策上的突破口,利用“自贸区开发性政策”,以吸引全球人才,突破区域性政策限制和范围。

易传剑(浙江海洋学院海商法副教授):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催生海商法的完善,也催生了海事服务业的发展。构思一个“舟山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设的愿景,希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能建立现代海事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并实行与国际接轨,把上海自贸区的开放服务贸易试点引入,具有先行先试的航运政策、功能的特区。

贾庭仁(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要把“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就必须主动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新秩序,要充分发挥处于两大战略部署的浙江优势,遵循“法无禁止则允许”的原则,去尝试着进行金融创新,通过构建金融服务发展新体系,发展“开发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注重风险平衡。

王冬柏(专职律师):要完善由地方管制下的投融资平台,让企业能够“融资”、“融更方便的资”、“融与发展阶段匹配的资”,这需要多样化企业融资的方向。

江海联运”与“一带一路”倡议探讨

罗宁(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产集聚区副主任):结合国家战略,面临南通等地的江海联动的态势,要求“快”。打造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要聚焦海洋产业集聚区,基于产业链、价值链存在的问题,海洋产业集聚区在选择服务时需要精选,选择区块要有特色、有依托。建设“一个基地,六个区”的构想:一个舟山国际保税燃料油供应基地;六个区:船舶保税展示交易园区、船舶及配件保税交易平台、海外仓储功能区、进口大宗商品保税交易区、船舶产业区、国际贸易保税业务区。

王军(大连海事大学教授):要分析发展“江海联运”的潜在问题。沿江港口都提出发展“江海联运”业务,尽管从理论上看是可行的,但从业务实践看,这种分散式的经营发展模式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长江沿线的“江海联运”需要全面考虑,科学规划。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长江沿岸港口布局优化、通航能力评估、标准船型选择、信息共享、协同经营组织等。鹿特丹港“江海联运”的成功在于:船型标准化、港口布局优化、信息共享。舟山发展“江海联运”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但受长江通过能力和货流不平衡的限制,其未来前景难以预料。

王化明(浙江海洋学院船舶学院教授):预计未来长江口的货运量将达到每年15亿吨。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调研情况看,目前市场已经存在并且需求较大的江海直达运输船舶。要加强加快船型与港口物流系统的建设,加强江海直达船型开发关键技术的研发,并加强船舶物流系统开发。

丁天明(浙江海洋学院海港学院副院长):舟山深水良港较多,但目前还比较分散,需要对主要航道进行清扫,规范交通流以及思考如何与长江口分道通航进行接轨的问题。从长江航道建设方面看,可以分为南京和武汉两端,中段较浅,应该从经济角度来考虑江海联运问题,优化现有路上交通方式,对长江沿岸港口群、地方无序竞争进行规范。

纪永波(交通运输部水科院研究员):在对江海直达概念存在中国和欧洲的差异、江海直达的优缺点、目前中国长江江海直达的现实情况已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航道统一规划、产业一体化优化、规范船型标准、研发适合江海直达的船型、进行政策引导,鼓励柔性供应链,并行运行航程,进行中国物流链建设。舟山有江海直达的成本优势,可以建立直达船队。

彭勃(浙江海洋学院物流管理学教授):要“把握天时”,加快把有利于舟山发展的政策、资金列入“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建设方案,加快国家战略在新区的实施,强力打造“江海联运”供应链的核心层,采用分步走的建设发展战略。

关秀丽(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处长):将以上看法总结为三个字:“通”,就是各方面要联动,将条件进行优化;“高”,就是在标准技术层面要制定高标准;“权”,就是要具有话语权,各方面形成完整体系,构建各国共享的秩序。对建设“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既喜于舟山面临的机遇,又忧于这不是依靠单一一个地区就能完成的任务。要以远谋近,求可持续发展,需要各方齐心协力。

 

关于“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与甬舟关系的探讨

陈飞龙(宁波市发改委副主任):宁波和舟山历史上是一家人,舟山地区具有发展“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区位优势,会成为多式联运的枢纽。建立甬舟统一的航运市场体系的问题,与其说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是政治体制机制的问题。甬舟在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中,需要搭建六大机制:一是运行机制,打破港区分割模式;二是系统整合共享共有机制,以信息化为平台;三是口岸大通关机制;四是开发合作区域共赢机制;五是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融资机制;六是系统协调多点布局提货机制。还建议舟山为了体现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的效率问题,应该在金塘建设江海联运服务总公司,整合舟山的资源,提供一个平台,引进宁波的力量,铁路进岛,多式联运。

徐飞(舟山市发改委主任助理):处理好与宁波、上海等地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决定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今后发展的速度、广度、深度,以市场化达到利益共享。

 

如何辩证的看待一地的发展资源

黄建钢(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主任):现在经济发展实际上形成了三大推论:一是资源经济学,就是说哪里有资源发展,哪里就会发展;二是制度经济学,一个好的制度会激励人们,于是经济就发展了;三是智力经济学,哪个地方人脑袋发展了,创造更多机会,那么那个地方就发展起来了。发现一个地方的资源,其实是最大的软实力。资源还没有被人发现,你一发现了,那你就掌握了这个资源。现有的资源被确认为资源,那你就没有机会了。在中国,最善于发现资源的是温州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有温州商人去阿尔泰山开金矿。再比如到非洲去给光着不穿鞋的人穿上鞋,这就是资源。

所以软实力概念要发散出去,海岛有它自身的资源,不能看上海,上海是要“上海”,而舟山就在海上了,实际上从面向海洋来看,是走在了上海的前面,因为“上海”的目的就是到海上去,而舟山已经在海上了,那段距离可以不用了。舟山把它搞得很好,但没有用好。比如穷人有它的资源,发愤图强,你给了一箱钱,他就不是穷人了,但他又没有富人的高贵、高雅,所以就停滞在那里了。这就是个例子。现在舟山有了桥,又不知道如何去用桥。舟山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不知道怎么去看自己的资源。软实力应该一方面要用资源,更在于发现资源、开发资源,前提就是要了解人们的心理需求。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