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破解“东海无鱼” 努力振兴东海渔场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走笔
在2015年1月9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浙江海洋学院主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6家单位参加完成的“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浙江海洋学院历史上、也是舟山市历史上以第一完成单位首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主持人、浙江海洋学院院长吴常文教授出席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并受到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刘云山、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与合影留念。
我国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有多少“家底”?面对渔业资源衰退严重、生境“荒漠化”突出、渔业权益纠纷日益增多等问题,是否可以找到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渔业资源养护方式、一套科学的渔业资源管理办法,实现东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浙江海洋学院为首的一批高校、科研单位不仅为破解“东海无鱼”提供了良方,吹响了东海渔场振兴之梦的号角,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影响。
久违了的野生大黄鱼又现市场 项目主持人吴常文感慨地说:为了促进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项目组历时10多年、几百航次、劈风斩浪、历经艰辛,出版《伏季休渔的理论与实践》、《东海区渔业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等著作12部,发表论文208篇(SCI22篇、一级52篇),在增殖放流、人工鱼礁、人工藻场等方面获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52项,制定规范7项,曾获省(市)政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6项。我们为了这项研究,倾注了太多的心血。”
东海区属半封闭海域,是我国渔业资源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海区之一,长期以来其渔业资源为我国和日本、韩国共同利用,是我国海洋水产的主产区。为促进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破解家底不清、资源衰退及渔业权益纠纷等难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浙江海洋学院等单位就开始实施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和渔业资源管理研究,2006年“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及名优水产增养殖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正式列入国家科技支持计划,意味着振兴东海渔场的研发工作正式启动!
自此,一场围绕实现东海渔场伟大复兴的“东海渔场梦”全面打响。
2001年,第一批经有效的染色标志了的大黄鱼在舟山群岛附近海区放流。此后10年,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监测、评估分析、试验实践,并着手进行规模化增殖放流,建立了一批增殖放流和生境修复示范区。2008~2012 年仅浙江省,放流品种达30 种、放流数达37.4 亿尾,先后建立18 个增殖放流区,12 个人工鱼礁区(47.91 万空方米),4 个人工藻场区(53 万平方米),5 个保护区。“东海带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吕泗渔场小黄鱼、银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2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正式建立。
在试验实践阶段,研究团队数次深入舟山群岛海域、杭州湾、象山港海域等地调查探测,经历了无数次的增殖放流、标志放流试验。为了找到理想的放流苗种,团队先后尝试筛选了鱼类、贝类、虾类、海蜇等数十种水产资源种类,光筛选过的鱼类就有大黄鱼、黄姑鱼、黑鲷等9种,贝类有曼氏无针乌贼、厚壳贻贝等16种,这在国内海洋捕捞研发史上绝无仅有。这些渔业苗种承担了重大的科研任务,他们都被做上了精心的标记,如放流的乌贼采用注射法标记,半滑舌鳎用荧光做标记,黄鳍鲷、黑鲷、条石鲷则用传统挂牌标记。
2009年12月下旬,温岭几对双拖作业船在沙外渔场西部和大沙渔场捕获大量大黄鱼,其中一对双拖船最高网产达到2-3吨,产值近百万元。另外几对双拖船也渔获大黄鱼产值20-70万元不等。在取样的67尾样品中,发现其中1尾标志大黄鱼。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黄鱼资源枯竭以来,拖网捕获大网头大黄鱼的情况实属罕见。这标志着团队所开展的增殖放流、标志放流等关键技术取得了决定性突破,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科研团队倡导的增殖放流促进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对修复东海区渔场渔业资源正在起积极作用。
伏季休渔让大海喘口气
岱山的龚先生是一位60多岁的老渔民,常年靠海吃海,开着自家的小船捕捞舟山附近海域的虾蟹是他的主要经济收入。让龚老汉忧虑的是,这些年在舟山附近海域捕鱼越来越困难了,常常捕上来的只有一些小螃蟹,有时候辛苦一整天连1条小鱼也捕不到;因为个儿太小,一百多只小螃蟹往往只能卖一块五毛钱。
1979 年浙江省率先对本省群众机动渔船实行了为期3 个月的伏季休渔,1995 年国家首先在东海区全面实施“东黄海伏季休渔方案”制度,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国初期休渔制度的局限性也逐步体现。如捕捞力量不能直接减少,开捕期早,大量幼鱼被提前利用;伏休开捕后一哄而上的围歼,使资源在短期内又重新回到捕捞过度状态;一刀切的做法也不符合所有资源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规律。
如何解决这些局限性问题,从根本上延缓或者阻止渔业资源衰退,进而恢复东海区渔场昔日盛况是摆在研究团队面前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科研团队调查发现,拖网、帆张网以及部分大型定置张网的捕捞选择性差,渔获物中幼鱼比例特别高,是破坏渔业资源基础、影响伏季休渔效果、阻碍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作业方式,如果推迟拖网、帆张网等捕捞选择性差的作业方式的开捕期,休渔的效果将远远好于现状,像这类问题科研团队还有很多发现。经过多方论证,项目组最终提出“延长休渔时间、增加休渔作业种类”等东海区伏季休渔的优化策略建议。
2008 年国家在调整伏季休渔制度时,采纳了项目组提出的意见,2009年形成法规在渔业管理中执行。新的伏季休渔政策施行后,我国东海区除钓具作业外,所有的渔船作业类型,包括灯光围敷网、刺网、笼壶、拖虾船等全面进入伏季休渔,并根据鱼虾的不同产卵时间、幼苗成长期而错开休渔,调整后的伏季休渔作业类型增多,休渔时间不同程度地延长。
“国家实行了新的伏季休渔政策,错开了休渔期,我们渔民捕到的渔获不但没少,鱼虾也比以前大了多了。伏季休渔政策很好,我们要支持!”龚老汉喜上眉梢。全面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后的1995~2011年,浙江省海洋渔业捕捞总产量提高到247~339万吨,年平均产量增长了126.7%;多数经济鱼种渔获量明显增加,其中带鱼、小黄鱼、鲳鱼的平均产量实施全面伏季休渔后的15年比实施前5年平均增加了63~565%,渔民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CPUE提高。海里的幼鱼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渔民的捕鱼量有了保证,渔民既能休养生息,生产也没受到影响,渔民的收入高了,脸上的笑容更多了。
为鱼类再造一个“海上家园” 底拖网捕鱼的方式使鱼类失去了栖息的场所,而要让鱼能在此地繁衍,就必须恢复海底的生态环境,建造海洋牧场,为鱼类再造一个“海上家园”。
然而,在几十米的水下恢复生态,谈何容易。“选择在哪里建造牧场”成了研究团队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一般认为,这个地点要没有被污染,距离陆地也不是太远,否则不方便管理。长江口一带水比较浑浊,投放的人工鱼礁不利于附着生物、不利于藻类生长,选择一个水清之地是建造海底牧场的关键。由于沿岸海域污染较为严重,研究团队只能把目光投向远处,远离舟山本岛、有着蔚蓝色海域的乌贼产卵场——东极岛进入科研团队的视野。
但在茫茫海面上,如何才能为鱼类再造一个“海上家园”呢?前提是建造一个适于鱼类生活的环境。鱼类喜欢在礁体附近生活,这些礁体不仅可以筑巢、产卵,还可以抵御海浪的侵袭。根据生态学原理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团队发明了方形组合人工鱼礁、废旧渔船改装鱼礁、浮式可控深度鱼礁、张力腿保护型半浮鱼礁等大量人工鱼礁,这些形态各异的礁体根据海洋生物的生态习性来设计,能最大限度的模拟他们的生活环境,起到很好的“生境模拟”、“生境塑造”功用,吸引更多的鱼类到人工鱼礁附近生活。为了让人工鱼礁能更好地承受海浪冲击,科研团队决定采用层层叠加的方式建造人工鱼礁,由于不是一次浇灌而成,每一层都用独立抗压,增加了人工鱼礁重量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整体的抗压能力。
鱼礁投放海区选择,是人工鱼礁成功投放的关键。科研团队认为,多个岛礁附近传统的鱼贝类产卵场往往是风浪较小的地方,投放选择在这里,可以有效防止台风对鱼礁的破坏。由于鱼礁体积都相对非常大,投放点也要求非常精准,风力一旦超过七级是不允许投礁的,一是不安全,二是投礁的位置很难固定。鱼礁投放过后,为了尽快发挥增殖渔业资源的作用,一大批精心养殖的苗种被放入鱼礁区附近海域。
项目组的研究成果被及时应用到了东海区的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区建设和生态修复的实践中,发挥了推广、示范作用。据统计,目前浙江省共有普陀白沙、温州洞头、台州大陈等6个海洋牧场建设项目,投入资金2504万元;共有普陀朱家尖、椒江大陈等4个休闲生态型人工鱼礁建设项目,2001-2012共投入建设资金1.07亿元;全省“十一.五”期间共建成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增殖放流区20个。
研究团队还开发了钓鱼岛北部、台湾海峡围网新渔场,2008-2012年鲐鱼、蓝圆鰺、竹荚鱼等鲐鲹鱼平均年产量345583 吨,比未开发的前五年(2003-2007 年)平均产量年均增加了53278 吨。制定的《重要渔业资源品种可捕规格》与《海洋捕捞渔具准入制度》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关于实施海洋捕捞准用渔具和过渡渔具最小网目尺寸制度的通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关于禁止使用双船单片多囊拖网等十三种渔具的通告等管理规定》等采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