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舟山沈家门渔港3公里的浙江海洋大学西轩科技岛附近海域,安装了潮流能发电海试工程样机实体。该样机到10月25日,正好试运行100天,已经发电300多度。这是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浙江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合作的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轮缘驱动潮流能发电技术研究与试验”。当天下午,该项目的现场考察及自验收研讨会在浙江海洋大学举办。
项目现场考察
该技术如果能得到应用,能有效解决偏远海岛生产生活用电问题,节约燃料消耗,零污染的绿色能源,在点亮海岛的同时能有效保护海岛生态环境。在当天的自验收研讨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对该项技术给予充分肯定,对其未来应用前景充满期待。
据参与该项目的浙江海洋大学潘洪军教授介绍,浙江海洋大学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海洋研究特色在该项目的推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该项目的进展,积极承担了原理样机和工程样机水槽实验和海上试验;负责和协助开展舟山海洋能开发利用现状调研;协助联系海上试验平台、电机整流罩加工企业,试验海域选址、使用申请、审批,以及提供示范应用环境场地等。现在的海上可漂浮式多能互补独立供电系统是浙江海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的专家经过多次讨论确定,以解决海上潮流间歇性带来的不足,使得海洋能供电系统尽快能够真正走向实用化。
在项目现场,记者看到了今年7月投入海试的5千瓦潮流能发电海试工程样机系统。当海洋潮流流速达0.35米每秒时,机组即可启动产生电能,每天发电时间可达11至13小时左右,综合效率达到40%以上。同时,基于轮缘驱动型潮流能发电海试机组平台,项目组还研制了集潮流能、太阳能、海洋风能等海洋能多能互补发电系统控制技术的海洋综合能源平台,有效解决了本地区潮流能量低、稳定性差、无规律性变化等问题,并通过海底电缆成功为西轩岛渔业养殖设备提供电力供应。
据悉,轮缘驱动潮流能发电模块单机体积小、重量轻,可灵活采用漂浮式安装方式或进行阵列式布置,系统具有移动方便、检修维护工作量小、系统发电冗余度高、可靠性好、安全性高、工程造价低等优点,可灵活为海岛渔业养殖生产生活提供电力供应。
接下来,研究团队还将进一步优化轮缘驱动潮流能发电机,为该项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