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我一打开微信,渔船在什么位置,海况、气象等信息一清二楚。”团队负责人潘洪军教授拿着手机兴奋地说道。近期,我校海洋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团队与浙江省舟山市英特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一套渔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项目。它依托北斗短报文功能解决船船、船人和船岸互联互通问题,实现随时随地与海上一般通讯讯号无法覆盖的渔民进行通讯,了解和掌握自身关切渔船的海上实时船位以及进行必要的信息沟通,还能降低用户通信成本,提高船舶通信终端开机率,提升安全救助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救助体系。
项目带来了未来
“这个项目做得有意义啊!”说起这一个项目的创新性,潘教授始终嘴角上扬着,赞不绝口,“它充分利用现有船舶北斗通讯终端设备串口,研发相关协议转换技术,研制与手机互联接口设备,使现有船用通讯终端与手机实现互联,解决了船上信号全覆盖技术问题,避免多用户同时使用船上终端而造成发送信息等待过久。”“这个项目这么好,它也一定很有市场前景吧?”我忍不住问道。“当然了。”潘教授举起右手,再缓缓地放下,骄傲地说,“这个项目它不仅实现了海陆人员的互通,提升了船舶通讯终端的开机率,而且还满足渔政管理部门的需要,其次,通过该技术可以延伸研发渔获信息交易平台,扩大其应用范围,其市场前景巨大。”
带动了经济效益
潘教授说起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大呼完美,在舟山全市有海洋捕捞渔船约10000艘,其中60马力-120马力的渔船6000多艘,从事渔业生产的本地渔民约有7万人,是中国的海洋大市,也是渔业大市,而海洋捕捞业是舟山渔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不仅有渔船数量多,生产渔场远,作业时间长,渔民安全和依法生产意识薄弱的特点。随着舟山渔业的快速发展,他们迫切希望能快速方便获取相关渔业信息来满足生活、生产的需要。而通过本渔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不仅渔业管理部门可以实时掌握海上渔船动态信息状况,有效改善和提升渔船安全救助响应时间,提高海上应急和安全救助处置能力,而且可以提供渔情、海况、气象等信息(捕获鱼的种类、数量),以及为渔民提供水产品的交易服务,实现渔业捕捞和销售数据信息实现共享,进一步增加渔民收入,让渔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潘教授说,该项目在2014年能产生120万元的销售收入,年新增利税7.2万元,2015年将增加到300万元,年新增利税18万元。从长远考虑,这个信息服务系统的市场潜力和预计的经济效益巨大,不仅可以满足我省沿海渔民的需求,也将向我国各沿海、沿江省份进行推广。产品价值及其产生的通讯费用,估计市场价值可达到5亿人民币。
对社会贡献巨大
谈到对社会的贡献,潘教授说:“现在大家都可以用个人手机、家用PC、平板电脑和渔民、渔船相关人可以通过等随时随地及时了解和掌握自身所关切渔船的海上实时船位以及进行必要的信息通信,这样一来既满足渔民与相关人的感情交流需要,又实现渔业信息传递的便捷化和社会化,还可以促进渔船自觉使用安全终端设备,提高开机率,对平安浙江、数字浙江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还可以通过这套系统把船上渔业信息及时传回陆地,搭建电子商务平台,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远洋船只进行调度,科研部门可以对传回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为渔民提供精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