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岁当上教授,4年获得10项重要研究课题,服务企业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今年35岁的陈正寿是浙江海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教授,中韩双料博士。自2010年回国工作,仅半年便获得浙江海洋学院建校以来首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不会韩语,却成为双料博士
从最初一句韩语不会,到韩国读博,并顺利渡过语言关、学习关,拿了双料博士……谈起在韩国读博的经历,陈正寿直言:“开始以为自己会说英文,交流应该不成问题。到了以后才发现,同学们交流时全是韩语,一句都听不懂!更郁闷的是,就算用英语问话,对方也只用韩语作答。”
没办法,他只好硬着头皮学。白天上课、搞科研,晚上回到宿舍就听韩语广播、背单词,同学之间交流时还要强打起十二分精神听着,并猜测话语意思。“那时候压力真的很大,白天黑夜都绷着。”陈正寿说。到韩国第一年,他经常失眠,还出现了轻微的神经衰弱。
幸好,他的坚强和乐观最终战胜了诸多困难。一年零两个月后,他终于说出了第一句完整的韩语。
过了语言关,专业学习对陈正寿来说就没什么压力,他很快成为导师的“得意门生”和得力助手。
在“高手如云”中拿下自然基金
陈正寿回国后就决定申请一些含金量较高的科研课题,以尽快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和水平。2010年10月正值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期,几乎未经太多考虑,他便直接准备申报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
当周围的同事和领导得知陈正寿的科研项目申报准备情况后,觉得他回国就职还不到一个月,对项目申报情况缺乏足够了解,建议他换个申报类别,“省杰青基因为金项目确实很难拿到,浙江海洋学院自建校以来,从没人申报成功过”。
陈正寿却决定迎难而上。“其实当时我的坚持还是有相当大风险的,如果当年省自然基金杰青项目没有申请下来,将直接影响我的职称评审,可能这种影响会持续5-10年。”他说,“我一开始非常自信,进入答辩环节后才发现,入围群体中真是‘高手如云’很多人要比我优秀的多。”
拿下省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让陈正寿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上都信心大增。2年后,时年33岁的陈正寿就被浙江省教育厅和人保厅授予教授职称。
挂职船企,省下数百万
2013年1月1日,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正式生效,之后建造的所有400总吨及以上国际航行船舶须满足新的能效标准。
而能耗与陈正寿擅长的海洋工程水动力领域密切相关,通俗地说,船只在水中航行时遭遇的阻力少了,燃料自然就省了,能耗也会相应下降。
2013年9月,陈正寿接受了一家大船企的求助,“基于EEDI开展能效规范的散货船水动力节能技术研究与船型开发”的研究。如今,陈正寿已将部分研究成果运用到船只建造中去,“首制船建造工期可节省一个月,预计以后每一艘这样的散货船,造价可下降200万元。船只一年可节省燃料费800万元左右。”陈正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