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青年时报]谁说“小泥鳅”不能成番大事业
发布日期:2014-12-17 作者: 编辑: 来源:青年时报
字体: [大] [中] [小]

网址链接:http://www.qnsb.com/fzepaper/site1/qnsb/html/2014-12/17/content_524238.htm

 

泥鳅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被誉为“水中人参”,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供不应求。但泥鳅人工繁育存在成活率不高的问题,是泥鳅人工养殖的一个发展屏颈。浙江海洋学院的王小军团队率先突破了泥鳅育苗的关键技术———泥鳅幼苗敌害豆娘幼虫的防控,这使得他们拥有了包括人工育苗技术、开口饵料技术和敌害防控技术在内的三大核心优势技术,泥鳅的成活率从5%提升到了50%,而繁育成本却下降了60%。 

 他们团队培育的鳅苗和成品泥鳅搬上了大赛舞台,参赛项目“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在日前举行的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他们的公司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从去年4月试运营,8个月后实现销售收入28.5万元,到今年底销售收入将突破120万元。 

 □时报记者 徐赐豪 

 获五项泥鳅养殖专利 

 王小军来自四川农村,村庄周围沟塘多,沟塘里到处都有泥鳅的身影。读小学时,顽皮的王小军放学后不是回家做作业,而是与同伴一起捉泥鳅。在这一过程中,他对泥鳅产生了兴趣。 

 大学他走出了四川盆地,来到舟山的浙江海洋学院,学的专业是水产养殖。“大学期间,我们一直跟浙海院硕士生导师储张杰博士做泥鳅的课题,去过不少养殖场,也一直在解决关键的技术瓶颈问题,所以很有信心在泥鳅养殖方面有所作为。”王小军告诉记者,去年3月,几个人在老师的支持下找到北蝉小展西田舍,开始了泥鳅养殖创业之路。 

 但是当时泥鳅的人工繁育存活率并不高,平均就只有5%左右,当时他们的泥鳅幼苗存活率也只有10%上下,他们在不断的研究中发现有一种叫“豆娘幼虫”的虫害专吃泥鳅幼苗。 

 据王小军说,豆娘是一种长得很像蜻蜓的昆虫,它们分布很广泛,将卵产在水中,豆娘有一个喜好,就是爱吃水体生物幼体。它的幼虫堪称泥鳅幼苗“杀手”。在防治措施不当的条件下,每只幼虫每天能吃掉20至40尾泥鳅幼苗,每天每亩由于豆娘损失的苗量达到20万至60万尾。 

 今年6月,经过6年的刻苦攻关,他们在国内率先突破了泥鳅育苗的关键技术———泥鳅幼苗敌害豆娘幼虫的防控,这使得他们拥有了包括人工育苗技术、开口饵料技术和敌害防控技术在内的三大核心优势技术,以及泥鳅养殖从孵化到培育等产业链的5项专利。“豆娘幼虫”技术的解决,也让泥鳅的成活率从5%提升到了50%,而繁育成本却下降了60%。 

 不到两年销售收入翻倍 

 说起他们的创业团队。王小军说,开始他们团队是5个人,现在已经有10来个人了,都来自农村,来自浙江海洋学院的不同专业,有水产养殖、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专业。 

 “反正都是要找工作的,不如自己用所长创业。”王小军笑着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有2间平房、1只大棚、9个苗塘、1个天然饵料塘,慢慢地组成了泥鳅养殖基地。 

 “其实,创业这条路也蛮辛苦的。”王小军坦言。为了减少开支,他们在养殖塘的边边角角种上了萝卜、青菜、辣椒等各种蔬菜,自己烧菜做饭。多余的蔬菜,他们就凌晨一两点拿到菜场去卖,有一次足足拖了300斤的蔬菜拿去市场卖。 

 由于他们有养殖方面的技术,在市场也很快地形成了口碑。从去年4月试运营,到8个月后实现销售收入28.5万元;从今年1月16日接到温岭的210万尾的寸苗订单,到1月底正式注册成立“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舟山台岛鳅业);从绍兴15万尾的订单,到嘉兴70万尾的订单,目前每年可以提供五千万尾的泥鳅苗,今年公司的销售收入预计可突破120万元。 

 目前,他们已经有温岭、宁波、江苏连云港、重庆等固定的市场客户群。同时,他们在筹建一个专业实验室,为了能更直观地研究提高泥鳅的养殖技术。他们希望在苗种生产这方面有更多的合作单位,把基地的苗种和技术推广到全国各地去。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