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址链接:http://epaper.zhoushan.cn/index_reader.aspx?paperType=zs
5月21日,由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和浙江海洋学院主办,浙江人民出版社、舟山日报社、浙江海洋学院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承办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术论坛(2015)——习近平海洋论述学术研讨会在我市举行。
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省社科联、浙江海洋学院等机构和院校的专家、学者,以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为主题,围绕海洋经济、生态建设、海洋安全、海洋法律体系构建等议题交流发言。
现将本次学术研讨会上10位专家的发言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习近平“经略海洋”思想在浙江的实践与发展
(刘亭 浙江省政府咨委会学术委副主任)在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习近平审时度势,在2003年8月18日召开的第三次浙江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和具体思路。
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还提出了“要发展海洋经济,就必须搞好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明确要“集中力量推进舟山大陆连岛、杭州湾通道等对接工程”,打好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和杭州湾跨海大桥这两张“桥”牌。
2008年5月1日,历经10年论证,4年多施工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2009年12月26日,历经10年建设、我国最大的岛陆连岛工程——舟山跨海大桥全线通车。2014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8.7亿吨,连续六年保持全球港口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达1945万标箱,列全球第5位。
目前,浙江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继续向纵深推进,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日益合理,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海洋科教支撑能力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渐牢固。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海洋论述的关系
(辛向阳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发展部主任、研究员)发展我国的海洋事业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其治国理政思想为指导。把握和运用规律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探索海洋建设的规律性,发展海洋事业必须探索海洋建设的一般性规律和中国海洋建设的特殊性规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把建设海洋中国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重要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敢于破除制约海洋事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焕发海洋经济发展的活力;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启示我们要不断构建推进海洋事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充分发挥法律制度在海洋建设中的作用。
此外,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启示我们要从提高国民海洋意识、加强法律制度约束、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等方面入手,强化海洋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思想启示我们要重视海洋科技发展,开展海洋科技基础研究,重视海洋应用技术的自主创新;外交和国际战略思想启示我们要建设和平之海、友谊之海,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习近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论述研究
(黄建钢 浙江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用全面的思维方式来看习近平的海洋论述,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即习近平的海洋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全面经略海洋”的思想。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是一条“线”路,而是一条“面”路,要用一种“面思维”来考虑,是一条“全面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可以覆盖“全球的路”,也是一条立体的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包含人类全面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和平崛起”之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构建“一路”思维的基本理念;“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机遇之路”,中国的发展将带动世界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带来机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包容之路”,应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多元共生、包容共进、共同造福,构建一个命运共同体。
此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还是一条“伙伴之路”,是一条“结伴不结盟”之路,习近平提出的“建立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是对“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的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创新之路”,不仅需要拓展新的航路和市场,而且还要创造新的制度及其理念;“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还是一条非物质的“制度之路”以及“战略之路”。
习近平“一带一路”思想的全面推进
(黄高晓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教授)目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如何认识“一带一路”对于我国对外开放、全面建设所具有的全局性、整体性、长远性的战略意义,如何将“一带一路”和海洋战略联系起来,这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习近平“一带一路”思想的重大战略价值和意义。中国梦也是世界梦,中国的和平发展也是对人类的贡献,而不是威胁,中国的和平崛起给世界带来的是机会,是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美好结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国家意志、民族意志、党的意志的最高体现。“一带”将国内改革开放的末端西部地区变成发展的前沿,“一路”则有两个方向,一个经过南海进入印度洋,还有一个经过南海进入南太平洋。它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翅膀,两翼齐飞、南北呼应、东西推进,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此外,通过“一带一路”还能将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周边安全战略等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全新的思路。
习近平海洋论述与国家海洋战略、海洋基本法
(王翰灵 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海洋法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员)习近平海洋论述集中反映在其于2013年7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在那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海洋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原则和路径、发展海洋经济的方针政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等问题做了重要论述,是建国以来国家领导人关于海洋维权思想的较为全面、系统的概括。
习近平海洋论述是制定和实施国家海洋战略和海洋基本法的基本指导思想。而制定和实施国家海洋战略和海洋基本法又是落实习近平海洋论述的重要措施。
完善的国家海洋战略是稳定海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战略;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国家领土完整的国家统一战略;是发展海洋经济、科技,拓展经济新增长极和国际公域及海外利益的发展战略;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海洋文化战略;是科学治海、依法治海的现代海洋管理战略;是促进国际海洋和平、合作与共同发展的战略。制定国家海洋战略,将十八大关于海洋强国战略及习近平海洋论述上升为国家战略,是落实习近平海洋论述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海洋方略的前瞻性
(姚朋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员)从1650年至今,世界历史上共有三次海洋经济发展浪潮。第一次带来了英帝国的崛起,第二次对应了美国成为世界强国。自1990年以来,世界海洋经济进入第三次发展浪潮,并呈现加速度的发展趋势,除了在远洋运输、海洋渔业、造船等传统海洋经济领域迅猛发展,新兴的海洋经济产业,尤其是海上采矿、海上娱乐、海洋工程、海洋生物医药等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力。海洋经济发展成为沿海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以及事实构成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真正挑战。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相关重要会议上提出要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战略。2013年秋,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底蕴正是回应世界历史上的第三次海洋经济发展浪潮,极具前瞻性。
从总的国家发展路径来看,中国传统是、且目前仍然是西方发达国家及其民众心目中的内陆发展型国家,中国需要改变国家发展路径成为海洋强国,这不但对制海权提出新要求,更对海洋经济在GDP的占比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划。中国的崛起离不开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崛起,中国的现代化也离不开海洋经济的现代化,中国的和平崛起也有赖于中国成为真正的海洋强国。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习近平的全球化理念
(王志凯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推进中国与东盟的一体化之路,是中国和亚洲在全球化中扮演积极角色的重要举措。海上丝绸之路向南太平洋延伸,穿越南海跨印度洋走地中海,由欧洲延伸至非洲,这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呼应衔接,勾画了中国与亚洲的全球化梦想。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同时,全球化也带来了区域差距的扩大,国家更多地面临非传统安全挑战。在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严重缺乏话语权,导致一个不平衡、不对等的全球化。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复杂,地缘政治生态具有不稳定性,中国的复兴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参与全球化治理极其重要。虽然,中国已经参与了诸多国际组织的全球化多边治理,但这些国际组织多被西方操控,中国话语权有限。此外,这些组织更多的是从外交、政治、文化的官方层面运作,缺乏经济、人文和民间的协同,作用和影响有局限。
金融危机后全球保护主义上升,东盟国家出口受阻、投资资金不足。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内市场,可以吸收其商品,也可以为其提供资金,满足其外部市场与资金需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实是中国以经济唱戏主导的全球化和亚洲一体化。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和亚洲行将共同主导的全新全球化格局。习近平倡导组建的“亚投行”、“丝路基金”,是这一全球化方略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海洋论述中的大战略思维
(古荒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博士)习近平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思想孕育着丰富的大战略思维,主要体现在大目标、大手段与大协调三个方面。
在大目标方面,大战略不仅考虑军事目标,而且考虑经济、政治的目标;不仅考虑某个领域的目标,而且考虑国家的整体目标。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在大手段方面,大战略不仅考虑军事手段,而且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不仅考虑实施战略的直接路线,而且更重视间接路线。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
大战略的大协调,不仅体现在对大目标体系、大手段体系的协调上,还体现在大目标与大手段之间的协调上。大目标协调上,建设海洋强国要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手段协调上,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维度运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各个维度之间的协调匹配关系;在大目标与大手段之间的协调上,需要根据自身的能力与恰当的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发海洋资源,开发不足将是资源浪费,而过度开发只能事与愿违。
深入学习习近平边海防论述
(朱峰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维权斗争,在这两个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性指示。
他指出海洋维权工作的基本要素,包括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国家边海防和海洋权益发展战略,不断扩大中国的海洋开发能力;提升中国发展进程中海洋经济的比重,增强中国科学地利用和发展海洋经济的能力;从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环境保护等综合性的能力建设着手,不断扩大中国在海洋领域的科研水平与国际合作;加大海洋维权的斗争力度,不断扩大中国在海洋领域的现实存在;推进海洋军事力量的发展,为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安全与防务上的能力保障。
从《蓝色报告》看习近平的海洋情怀
(方志华 浙江海洋学院思政部主任)《蓝色报告》系列丛书,是浙江海洋学院原社会科学部组织本科学生开展“两课”德育社会实践,学生社会调研成果汇编成的论文集。十多年前,学校将《蓝色报告2003》寄给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他在百忙中翻阅了这本书,并给予了热情洋溢的回信,对学校组织这项工作予以充分肯定。至今,《蓝色报告》系列丛书总字数已达327.6万字,汇编文章350篇。《蓝色报告2003》得到习近平同志的批示与肯定,一方面反映了他爱护青年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探索社会问题,提高认知能力的干劲与精神。另一方面也源于他具有的浓烈的海洋情怀。习近平从政36年中,在沿海地区工作近23年,对海洋,他有着一份特殊情怀。 2003年5月15日,他来浙江工作一年多时,第二次来到舟山,并专程到浙江海洋学院调研。
习近平不仅重视海洋经济发展,而且重视海洋文化、海洋生态、海洋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他曾说:“浙江海洋学院坚持海岛办学,办得有声有色,目前还在壮大,队伍稳定,走的是一条艰苦奋斗之路,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办学之路,同时海洋学院也能够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发展下来,在海岛上把根扎住、发展,实属不易,感到钦佩。”这也是几代海院人共同经历和精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