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舟山日报头版]浙海院人才培养走向“深海”
发布日期:2015-06-15 作者: 编辑: 来源:舟山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网址链接:http://epaper.zhoushan.cn/#


   6月,又到了毕业季。浙江海洋学院2015届水产养殖学37名本科毕业生中已有34人顺利就业,就业率达91.9%,位居全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首位。同时,浙海院船舶海洋工程学院今年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类毕业生86人,目前已有90%初步达成了就业意向。海洋类专业保持高就业率,正是浙海院办学的其中一个目标。一所建在海岛的高等学府,人才培养必须走向“深海”——培养海洋类复合型人才,努力为“海洋强国”国家战略输送高素质人才。
   21世纪,最主要的竞争是人才。近年来,浙海院在不断加强科学和人文通识教育基础上,结合学校海洋办学特色,开发出海洋意识教育、海洋科学前沿、海岛生存体育、海洋实用人文、海洋特色创业等多个通识教育课程,形成了具有海院特色的海洋观念、海洋知识、海洋技能、海洋文化、海洋情怀“五纬贯通”的海洋通识教育体系,并注重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取得了显著的培养成效。
   目前,学校设有46个本科专业,涉海类专业占70%以上,在全国海洋类高校中海洋类专业最为齐全。近年来,涉海专业学生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如石化与能源工程学院的油气储运和海洋油气工程等专业,多数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就被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用人单位“预定”,学生就业后专业对口率在95%以上。还有国家级特色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着力培养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研究、设计、建造、检验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每年为舟山、宁波等沿海城市输送大量高素质的船舶工程技术人才。 2014年船舶专业共有毕业生42人,其中33人从事与船舶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继续读研深造,专业对口率约为78.6%。在这33人中,有23人留在舟山工作或继续读研深造。
   当然,人才的培育不仅仅只是为了将来的就业,还有海洋创新创业能力与海洋意识的培育。前段时间,浙江海洋学院一支学生创新团队带着能制造“流动的冰”的机器,一举夺得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特等奖,并挺进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最终获得二等奖。“这种冰沙颗粒直径只有一毫米,可以完全覆盖海鲜表面,生产成本与普通冰块相差不多,可以广泛应用于渔船水产品保鲜。 ”创新团队成员孙良说,今后,渔船出海不需要带冰,也不需要带制冰的淡水,只要用海水就可以制冰了。“我学的就是制冷专业,自然对冷冻冷藏方面的新技术比较感兴趣。 ”孙良说,来到舟山读大学后就了解到,舟山每天都有大量刚刚捕获的海鲜需要及时保鲜,觉得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研究。于是,他组织了几个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组建了流化冰制作创业团队,还成立了舟山光合人工环境有限公司,入驻大学生创业中心。
   拥有海洋意识,将专业与实际结合,正是孙良等人有所突破的“一把钥匙”。“中国青年海洋意识调查”顾问、浙海院党委副书记黄建钢教授认为,国家海洋战略为当代青年人打开了一个新的前景无量的事业发展空间,而海洋事业的基础就是海洋意识的培养。我们应该用多种文化方式去普及海洋意识,要给青少年构建一种海洋的存在,让学生能接触海洋,而非止于想象。黄建钢说:“在这方面,浙江海洋学院已经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逐步实现了海洋意识教育的系统性和持续性。 ”
   近年来,浙海院以建设海洋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知识创新基地、科教兴海技术攻坚基地和海洋意识教育基地为发展方向,构筑具有海洋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蓝色之路”,开设《海洋强国论》公选课和《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课程,并以海洋类知识竞赛活动来促进学生海洋意识的提升。其中,学生海岛调查和海洋社会实践成果《蓝色报告》得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来信肯定。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活动受到央视、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的关注,还登上了《环球时报》的封面。
   据统计,近5年,浙海院学生共获得1900余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其中有2件特色海洋作品分别荣获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和铜奖、1项调查与研究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学院在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等海洋类竞赛中也保持着优势,涌现了“2012年全国就业创业工作先进个人”徐方成、“浙江省最具潜力创业之星”蓝峰、“泥鳅创业兄弟”王小军等优秀人物。不少学生的创业项目通过大学生创业中心孵化成功,引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浪潮。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