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址链接:http://zj.people.com.cn/n/2015/0721/c370990-25665019.html
日前,2015年第二届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洋生物与生态联合野外实习在位于舟山群岛新区的浙江海洋学院启动。在接下来的20天里,来自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全国7所涉海类高校的230余名大学生50余名教师,走出空调房,走近潮间带,登上科考船,进行野外实习教学,探索海洋的秘密。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洋生物与生态野外实践基地”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13年设立的国内首个以海洋学科为主题的野外实践基地。该海域一直是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热点区域,具有河口、沿岸、岛屿、渔场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表现出显著的物理、化学、生物与生态特征。
“为了赶当日的最低潮水,清晨6点半,全体师生就动身前往岱山东沙海塘滩涂进行了泥相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调查。”前往岱山进行为期2天的海洋生物与生态实践活动的陈健饶有趣味地说,那天同学们收起倦意、扎起裤腿、不顾污泥,对东沙海塘泥相潮间带底栖生物做了定性、定量采样,带回样品百余份,收集到泥螺、蟹守螺、彩虹明樱蛤、泥蟹、斑尾刺虾虎鱼等二十余种海洋生物标本。
据了解,自2014年开始,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洋生物与生态野外实践基地就自发开展了大规模、跨区域的联合野外实习,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二届。浙江海洋学院作为基地的建设单位和联合实习集结地,于今年年初开始了联合实习的筹备工作。
“选择海上和野外综合调查进行野外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海洋科学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据此次实习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活动以综合性海洋生物与生态学实习和创新性研究实习两重功能为核心,通过海上和野外综合调查现场观测及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加深学生对海洋生物与生态环境及相关学科现象与规律的认识,是创新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陈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