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舟山晚报头版头条]浙海院的国际视野和海洋精神
发布日期:2015-09-11 作者: 编辑: 来源:舟山晚报
字体: [大] [中] [小]

网址链接:|http://epaper.zhoushan.cn/zswb/20150911/index.htm

 

□记者 洪伟 通讯员 陈位权
   舟山的高层次人才密度最高的地方在哪里?毫无疑问是浙江海洋学院。
   这几年,浙海院高层次人才呈现猛增势头。仅正教授的人数,从2012年的80人,增加到目前的129人。
   浙海院人事处处长易传剑说:“近几年,浙海院主干学科迅速崛起,海洋类大学的各个学科不断完善,是吸引人才的关键。 ”
                   引进来:10年前就以博士为起点
   “2006年之前,我们引进硕士为主;2006年后,都要博士,现在专任教师都以博士为主。 ”易传剑说,“人才队伍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
   船舶类专业人才陈正寿教授,是浙海院最年轻的教授。今年36岁的他,2010年取得中国海洋大学和韩国木沛大学双博士,2012年作为海外人才引进评为正教授,去年获得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
   易传剑说:“学校不断拓展多元化的人才招聘渠道,通过科学网、博士人才网等网络渠道及211、985高校校园招聘会、省市组织的高层次人才洽谈会,积极参加高层次人才招聘会,多种渠道收集简历,并针对拥有学校对口专业、重点专业的高校,积极进行电话沟通,交流毕业生信息,及时了解最新人才动向。 ”
   目前,该校教师队伍中,已经有博士230人,其中具有海归背景的100多人。
                   留得住:学术氛围凝聚海洋人才
   近年来,学校全面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大力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和海洋精神、具有人文素养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
   2009年,该校引进的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徐田军,目前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并成为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正是因为浙海院这个平台,徐田军评正教授时,近3年时间就有100多篇论文进入到SCI科学引文索引。作为拔尖人才,已经在海洋生物学领域取得不小成绩,论文的数据让评审专家组都感到吃惊。
   按照正常途径,副教授要满5年以上才能够评正教授,而徐田军3年即已符合条件,第4年被破格评审为正教授。
   学术氛围浓郁,正是学校留住人才的重要原因。
                   有前途: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目前,浙海院已经有本科专业46个,建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以及国家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野外实习基地、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国内首个海岛野外生存实验基地、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
   学校鼓励教师到境外高校进修,2013年以来,每年派往国外进修的就达30人,主要到欧美发达国家。同时,创新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拓展入职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发展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依托教育部网络课程培训项目,成立浙江海洋学院教师在线学习中心,精选52门精品课程向全校教职工开放,将网络课程学习纳入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学校还推出了‘东海学者’等项目,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学术梯队建设。 ”浙海院人事处师资科胡炳波介绍说。
   据了解,该校逐年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支持力度,去年安排科研经费上亿元,共发放高层次人才补贴1200余万元。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