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址链接: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51102/83672.shtml
海鲜,海鲜,保住这份鲜,是出海捕鱼的大问题。然而,码头制冰淡水消耗大,大量冰块重量增加耗能,捕鱼周期长冰块融化,碎冰棱角,易刺破鱼体表皮……问题还真是不少。
近期,浙江海洋学院学生创业中心的一个团队,针对渔船上水产品保鲜问题,研发了一种制造流化冰的制冰机器。
凭借“促进流化冰冰晶成核”等创新技术,这个年轻的创业团队已经申请3项国家发明专利,并斩获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特等奖。
什么是“流化冰”?
周云是浙江海洋学院制冷专业的学生。她分析了传统海鲜保鲜方法的一系列缺点,但是如何节约淡水资源,提高冰块利用率?如何让渔船获取冰块更方便?不得不求助她的老师韩志博士。
韩志告诉她,近年来,国际上有一种“流化冰”技术,用海水作为原料,制取出可以流动的海水流化冰。
流化冰就像我们吃的冰沙一样,颗粒直径约1毫米,冰晶颗粒圆润,不会刺破鱼体表皮;冰晶直径微小,可以和海鲜表面各部分充分接触,冷却速度快,降温均匀,可延长海鲜的货架期;制冰过程连续封闭,避免了二次污染。
“这样,渔船出海不需要带冰,也不需要带制冰的淡水,只要带上制冰装置,就地取用海水就可以。”周云说。
2014年3月,在指导老师韩志的带领下,周云和孙良、倪婷婷、唐宁、李茂等几位对此感兴趣的同学,组建了流化冰制作创新创业团队,开始研发制冰装置。
冰淇淋带来的启发
据韩志介绍,国内流化冰技术研究少,现有技术产冰效率低,性价比不高。
通过一年多的反复实验,他们终于解决了促进冰晶形成、提高设备换热效率及冷能循环再利用,这3项关键技术。
而让他们攻克技术难关的一大功臣,竟然是大家爱吃的冰淇淋。周云介绍:“实验中,海水形成冰晶后,容易结块,造成冰堵,一时难住我们。后来看到冰淇凌不结块,启发了我们可以添加可食用分散剂,解决冰堵问题,实验证明效果非常好。”
他们还联想到人工降雨,通过在海水中添加极少量的微颗粒玉米粉,作为成核剂。此方法让海水冰点温度从-10℃提高到-1℃,几乎接近淡水。
用海水制作流化冰的技术成功后,他们又开始在流化冰储存、冷水再利用的技术上进一步研究。
“冰融化后的水温度低,更容易制冰,我们团队在冷水循环利用方面进行了实验,尝试进行冷能回收,冷能也有很好的利用价值,真正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周云说。
整个机器的大小只有学生课桌的2/3,小体积节省了渔船空间。周云说:“有了这种机器,渔船不需要特地靠岸充冰,在海上需要多少冰就可当场制作。”
低成本获得渔民期待
优点虽多,那么流化冰设备的成本如何呢?
韩志介绍,制作一套机器约4万元人民币。这个成本算不算高呢?韩志算了一笔账:“传统的块冰价格约80元/吨,对比传统碎冰保鲜和海水流化冰保鲜,利用海水流化冰保鲜的成本大约增加了16%左右,但是这种计算,还没有考虑携带大量块冰给渔船航行带来的动力消耗,也没有计算捕捞量较小情况下带出多余冰的浪费。同时,用海水流化冰保鲜水产品的品质更好,综合来看,性价比很高。”韩志说,设备稳定运行3至5分钟,海水和制冷系统充分换热以后,就可以连续制备出海水流化冰了,24小时连续运行最多可制备15吨。
目前,创新团队的“促进流化冰冰晶成核”这一创新技术斩获多个奖项,赢得了舟山当地企业的认可。
“我们已经和舟山当地的几家水产冷冻设备制造企业签订了合作意向书,也在渔船上进行了试运行,反馈的效果很不错,渔民们听说了,都很想安装一套试试。另外,也有其他地区的企业对流化冰技术产生兴趣,主动联系我们洽谈合作。”韩志对流化冰的应用前景信心十足。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实际情况,在设备高效节能、自动化控制等方面下功夫。”周云说,11月16日,他们将向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奥林匹克”盛会的“挑战杯”国家赛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