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浙江教育报]“赛”出的创业 “搭”出的高台
发布日期:2016-01-18 作者: 编辑: 来源:浙江教育报
字体: [大] [中] [小]

网址链接:http://www.zjjyb.cn/jyb/gjjw/13055.html

  

  

“赛”出的创业  “搭”出的高台

  

——浙江海洋学院助推学生创新创业侧记

  

□本报记者  程振伟  通讯员  陈位权

 

上个月,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浙江海洋学院周云的“流动的冰——渔船用海水流化冰制备过程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创新”荣获特等奖。在去年的另一场挑战杯比赛中,该校水产学院的王小军也凭借作品“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以农林畜牧食品类第一名获得了比赛金奖。

两个挑战杯的全国最高奖项均花落浙江海洋学院,该院党委书记刘宏明并不意外。近年来,学校重视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以竞赛促创业”的路子规划创业路径、打磨创业项目、积累创业经验,并通过科研指导、专利成果让渡等措施,从软硬件上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让越来越多的创业学子实现了他们的创业梦想。

 

以“赛”促创,技术创业闯出名堂

王小军今年研三,他的另一身份是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的创业合伙人,公司去年150万、今年200万的利润以及每年服务上万个泥鳅养殖户,让王小军和其他股东很有成就感。

2013年本科毕业前夕,怀揣创业梦想的王小军和几位同学在分析了创业形势和自身情况后,他们决定从自己的专业优势做起。由于在校期间团队在科研项目中积累了一些泥鳅育苗养殖经验和技术专利,王小军决定把创业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放在利用科研优势提升泥鳅存活率、降低养殖成本上。公司注册不久,学校鼓励他们报名参加挑战杯比赛。“要把自己的创业项目亮出来,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王小军说。在比赛中,“泥鳅团队”收获了很多好的建议,一些专家评委为他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技术支持。很快,团队就突破了育苗关键技术,利用人工育苗、开口饵料和敌害防控等三大核心优势,让泥鳅幼苗的成活率从5%提高到50%,让他们的专利数量也从最初的5项变为了9项。

在挑战杯上他们一路过关斩将,从校赛第一名到省赛特等奖再到国赛金奖,“泥鳅创业团队”闯出了名堂。创业公司知名度越来越高,掌握的核心技术越来越多。“参加挑战杯竞赛和创业相辅相成,因为想在挑战杯上证明自己,科研上下了很大功夫,也正是因为在实验室里做出的核心技术,让我们的产品取得了市场竞争优势。”王小军很感激挑战杯上的经历。

有师兄师姐的成功经验在前,今年获得“挑战杯”特等奖的“流化冰”团队也注册了舟山光合人工环境有限公司。学校在创业园里给他们配备了15平方米的办公室,还为他们从学生社团里物色了专业财务、营销人员。现在读大四的团队核心成员周云很有信心:“在准备‘挑战杯’比赛过程中,我们团队针对舟山渔场的渔船出海之前利用淡水制冰会消耗海岛淡水等问题,改善了海水制作流化冰的技术。用我们的技术,渔民出海再也不用担心海鲜保鲜问题了,而且不会因为碎冰碰撞导致鱼体表面破损。”据了解,由于在挑战杯决赛中陈述展示出色,技术应用性强,已经有好几家公司表达出与流化冰团队合作完善技术实现产业化的意向,“流化冰”团队从竞赛中获得了生长力量。

目前浙江海洋学院共72支学生创业团队,其中25支入驻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的大学生创业园,参与创业的学生占到全校本科学生的6.8%。像王小军、周云这样通过竞赛平台掌握专利、核心技术的创业团队不在少数,而通过竞赛,提升创新创业项目水平,打出名气,获得融资的团队数量每年都在增加。

 

搭建平台,学生创业少走弯路

说起创业成功经验,除了参与竞赛对自身创业项目进行“雕琢”以外,王小军把很大部分归功于学校背后的支持,“首先是技术支持。我们之所以能掌握创业的核心养殖育苗技术,是因为储张杰老师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倾囊相授,我们的9项专利是师生协作研究的结果。”

同样,也正是在学校的帮助下,“泥鳅创业团队”与定海区北蝉乡签订了20亩的养殖承包协议,建立了自己的养殖基地。学校还为学生公司挂牌“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生泥鳅养殖创业基地”,并为他们争取到“舟山市政府科技特派员项目示范基地”。“背靠学校大树,而且有挑战杯金奖项目的美誉度,公司拓展业务很顺利,客户对我们的技术有信心。”王小军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校不少教师为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自主创业,把自己多年研究成果无偿地奉献了出来,台岛鳅业有限公司创业项目的指导教师储张杰说:“对创业导师来说,无所谓专利归谁,如果能在科研指导上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创业导师才算合格。”

“流化冰”团队的指导教师韩志教授是海运与港航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助理,据他介绍,港航学院正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加大创新创业课程的比重、注重发展和培养一批有志于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师;主动设计竞赛创业课题,分成多个小组,多次参与校外各种竞赛,特别注重挑战杯竞赛与学生自主创业的“无缝对接”。在韩志看来,“流化冰”团队获得挑战杯国赛最高奖是水到渠成,但他现在最关注的还是“如何让我们的流化冰核心技术转化为产能和经济效益,为学院以竞赛促创业发挥示范作用”。

  学校特别注重从软硬件上保障竞赛项目到创业项目的转化,特地构建了“海洋航行器及水下机器人研发训练中心”“海洋食药品研发训练中心”“海洋鱼类养殖技术研发训练中心”等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考虑到初创企业资金人员力量薄弱,学校在财务、营销等方面发挥社团作用为企业提供免费服务。而学生创业项目如多旋翼无人机研发、生产与销售、水产类育苗与技术支持等也大多“靠海吃海”,有学校特色专业、核心技术作为坚强后盾。

(责任编辑:浙江教育报)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