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址链接:http://epaper.zhoushan.cn/zsrb/20160530/index.htm
□记者 幸笑薇/文 记者 沈汝汝/摄
5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海洋大学、中共舟山市委宣传部主办;浙江人民出版社、舟山日报社、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承办的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学术论坛(2016)——海洋强国思想与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海洋大学举行。
来自中央党校、国家图书馆、国家海洋局、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中国南海研究院、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研究院、浙江海洋大学、舟山群岛新区海洋产业集聚区物贸局等机构和院校的专家,围绕沪甬舟一体化发展、海陆统筹思想研究、黄蓝文明融合与“一带一路”建设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现将本次学术研讨会上7位专家的发言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与舟山发展战略定位
李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对于我们国家海洋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怎样立足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的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提成了一系列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
在浙江工作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就已经非常重视海洋建设,提出了海洋经济强省重大战略,为浙江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0余次来舟山调研,每一次都围绕着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建设、舟山发展提出了很多概念性的、前瞻性的、操作性的、针对性的发展思路,应该说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现在形成的战略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经略海洋的战略实践。舟山拥有这么多岛屿,这么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海洋资源,可以说舟山是一个资源大市。因此,树立海洋资源观、海洋战略观、海洋空间观、海洋文化观对舟山发展尤为重要。
沪甬舟一体化发展
卫扬中(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洋产业集聚区物贸局局长、副教授、博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2003年至2006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舟山调研,从调研的主题来看,主要就是海洋经济和海洋强省战略,他认为,舟山的中心任务就是做好海洋经济这篇大文章。
舟山的国家战略的实现,离不开上海、宁波的支持。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上海国际创新中心的支持。宁波,舟山一体化趋势有利于提高舟山的岸线,港口的利用效率,从宁波获得经济腹地、水源、人才和资金技术的支持,实现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最佳搭配。
将来的必然趋势是沪舟甬三地实现深度合作,达到全方位一体化,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沪舟甬三地一体化将共同支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发展战略。舟山既是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也是长江经济带的支撑点。舟山要善于利用优越的地理区位,依托上海、宁波实现加快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决策依据
刘德喜(中央党校教授、博导,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一带一路”倡议布局和重大举措首席专家)
“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陆海统筹思想。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客观依据有三条:文明基因的激活和传承;国内发展面临的挑战;国际环境的机遇。主观依据也有三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中国外交新理念;多位国家领导人在海洋战略上的批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着重大的意义。例如解决了国内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问题;扩大了对外开放范畴范围;为世界提供了最大的公共产品,是中国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转变的重要转折点。
“一带一路”建设,站在陆海统筹战略高度构建的宏伟开放格局
黄任望(国家海洋局研究员)
2013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一带一路”建设,是站在陆海统筹战略高度构建的宏伟开放格局。“一带一路”涉及陆上、海上通道,陆路通过铁路、公路联通中国到中亚、东南亚、西亚到欧洲,形成若干条陆地大动脉;海上丝绸之路在古代路线概念基础上不断拓展新航线,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者之间实现陆海连接、双向平衡。“一带一路”将打破长期以来陆地与海洋、陆权和海权分割对立的局面,推动欧亚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甚至北冰洋完全连接的陆海一体化系统,形成陆海统筹的世界经济循环和地缘空间格局。
黄蓝文明融合与“一带一路”建设
朱宇凡(国家图书馆副调研员)
黑格尔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论述。他在《历史哲学》中论述到:“西方文明是蓝色的海洋文明,而东方文明是土黄色的内陆文明。 ”在大航海以前,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两种文明相安无事,各自发展出了很高程度的繁荣。但大航海打破了这一局面,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发生了激烈的对撞,一时之间,文明之间孰优孰劣的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讨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提到了一个民心相通的问题,所谓民心相通,实际上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问题。西方文化的确自古以来都是以冲突为主,而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包容与融合的传统。丝绸之路沿线自东向西分布着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教文化、东正教文化、天主教文化以及各种民族文化,超越千年的历史交往令各族文化相互交汇,相互融合,形成了举世无双、和而不同的人文景观。其中虽然也发生过达罗斯之战、蒙古西侵等历史插曲,但是从大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和平的商务往来,友好的文化交流始终是丝绸之路的主旋律。这一点,对于当前世界范围内难以调和的文明冲突、文化冲突以及人类共同面对的各类全球性问题,可以起到非常有意义的借鉴作用。
中国陆海观的嬗变
刘明(中央党校博士后)
建国以来,中国陆海发展观发生了阶段性的嬗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从优先发展东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建设海洋强国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部署,陆海思想观念逐步深化,国家海洋意志逐步强化,海洋强国战略逐步明晰化。
从1949年到2016年,中国陆海观的嬗变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陆海观念(1949年-1978年);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陆海观念的发展(1978年-1999年);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陆海观念的新变化(2000年-2011年);第四阶段:十八大以来陆海观念的继续发展(2012年以来)。
通过研究中国陆海观的嬗变、调适和发展历史,发现中国对国家所具备的陆海战略资源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与地缘属性相匹配的陆海战略目标更加明确,对协调均衡可持续的陆海战略原则更加坚持,对系统性和全局性的陆海战略举措更加完备,对多维度和全方位的陆海战略价值更加重视。未来,海洋是新时期世界大国争夺的制高点,对海权的争夺映射并影响大国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域外大国的关系,如何斟酌和平理念传播与海洋争端解决的关系,如何强化通道安全与经贸合作的关系,这一系列关系的思考都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范畴。
警惕西方话语陷阱,开创中国海洋话语权
骆小平(浙江海洋大学思政部副教授、博士)
近年来,中国在世界海洋事务中的和平崛起和显著地位,中国海洋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突飞猛进,自“一带一路”提出以来,愈来愈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国外学者主要从海上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以及亚投行的意图作为研究对象,形成种种论断,褒贬不一,对于这些曲解和误会,我们必须要警惕西方话语陷阱,驳斥霸权国家论,从而开创中国海洋话语权,深耕厚植国家治理理论和实践。
中国是海洋大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治国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创新,对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巨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