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址链接:http://epaper.zhoushan.cn/zsrb/20160701/index.htm
□记者 刘一乐/文 沈汝汝/摄
6月14日,省委书记夏宝龙到舟山南洞考察,浙江海洋大学“海岛生态民宿修复项目”负责人陈默向夏宝龙汇报了“一间房海岛民宿计划”的零成本、生态设计和创艺修复等特色内容。
夏宝龙对“一间房海岛民宿计划”给予了肯定,应邀下次来舟山就住他们团队改造的民宿。
那天的情景让陈默铭记于心。“夏书记一边与我们走过南洞绿皮火车车厢,一边询问我们的设计理念,还观看了我们海岛改造项目的视频。得知团队的初衷是免费帮助渔民转产转业后,夏书记表示了肯定和支持。 ”
这份支持和肯定也更坚定了陈默要把海岛公益事业推进到底的信心。“作为浙江海洋大学老师,就要干出点有海味的事情来。 ”
名片介绍
“一间房海岛民宿计划”成立于2012年,隶属浙江海洋大学“创艺车间”,是由人文学院讲师陈默带领爱好创意和关注人文生态的学生组成的团队。
“一间房海岛民宿计划”至今已独立完成嵊泗、东极、六横等多个海岛民宿生态修复调查与设计,仅去年暑假就完成分属两座海岛的民宿设计并投入使用,斩获多项省级奖项。
“一间房海岛民宿计划”灵感来自老渔民的诉求
见面时,陈默带记者走进浙海大文理楼顶的海洋文化中心。这里的一排排橱窗,摆放着一片片从海里打捞上来的文物,漂流木、渔民老酒坛……很有年代感。
陈默指着它们说:“人们重视文物,但我热衷发现它们的过程,喜欢其中蕴藏着的时间的故事。 ”
2014年暑假,陈默带了一批爱好人文艺术的学生去嵊泗做人文调查。
嵊泗渔民服饰传承人洪先生告诉她:“海岛特色文化后继无人,他退了休还要再回来做。 ”看到渐渐消失的渔民文化,她心里非常难过,总想着应该做些什么。
10天时间,他们接触渔民画作者、非遗传承人、渔民服饰手工艺人,还调查了舟山渔民的现状。
在调查中,陈默发现现在的渔村发生了两极变化:近年来,无法靠打鱼生活的渔村开始转型做旅游、开发民宿;以前打鱼经济效益好,现在勉强还在打鱼的渔民,经济状况也出现了反转。
在海岛渔村,她听船老大讲了很多打鱼的故事。
渔民有句俗语:“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 ”足见靠海讨生活的艰难。一艘渔船上,基本上是同村人甚至是一个家庭的,一遇风暴都没了,所以早先的嵊泗有一些寡妇村。“县文化馆把渔民的故事挖掘出后,排演的一些剧作都会引起轰动,这是一种海的情感,向海讨生活的渔民是非常有开拓精神的。 ”
陈默临走前,老渔民嘱咐了他们一句话:“陈老师,我们希望有好的生活,你如果把我的诉求传达出去,我们所有渔民都会感谢你。 ”
陈默记住了这句话,内心帮助渔民改善生活的想法益发迫切。
如何帮这些渔民?如何让这些沉寂的海岛渔村重获生机?陈默想到了民宿。她觉得,民宿可以作为海洋文化的一个载体,既保留渔民文化,又能改善渔民生活。
改造不要锦上添花而要雪中送炭
去哪里找?给谁做?嵊泗回来的这一年,陈默寻寻觅觅,寻不到要改造的民宿。
当年,她被外派到定海区宣传部。有人建议她去南洞,她带了团队去帮忙做壁画。“陈老师,你愿不愿意到南洞来? ”有人问。“南洞非常好,可不是我想要的。”陈默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做的是解决海洋文化、渔业和生态修复兼顾的问题。
陈默一次次去海岛、发朋友圈,寻找合适的地方。
那个时候,嵊泗嵊山岛的绿野仙踪很火,很多人叫陈默借这个机会去做。她考虑了一下,放弃了。原因是没有人只有景,不是她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
陈默说:“我不要做锦上添花的事,我要雪中送炭。 ”因为这个坚定的信念,让她初心难改。
在大家推荐和帮助中,陈默找到了六横悬山岛马跳头村。“第一次听到悬山岛,陌生又新奇。 ”
近年来,随着大岛建小岛迁政策的实施,马跳头村的人逐渐外迁,目前只剩下200多位老年人留守老屋,但生活在村里的老年人都很长寿。
7天与10名学生志愿者,拯救失落的海岛
2014年,陈默第一次上悬山岛。
从沈家门墩头码头出发,在海上颠簸了90分钟后,陈默到达六横台门码头,再换乘小船抵达悬山岛。“到时快中午了,还要等公交车,感觉这个地方有点与世隔绝。 ”
来接应陈默的渔民李汉科告诉她,悬山岛曾经有过辉煌的渔业史。在这个将被世人遗忘的岛上,没有工业,不见奢华,陈默看到了小学遗址、供销社和上个世纪的大标语,感觉与外界相比这里时间似乎停滞了。
李汉科爱这个岛,想要做点什么让这里不至于日渐消亡,可又不知从何做起。
通过与李汉科的接触,陈默发现马跳头村有条件成为海岛民宿改造的样本。陈默给这次活动取了个名字,叫“拯救失落的海岛”。
2014年8月26日,陈默带着“创艺车间”来自不同专业的10名学生志愿者登上轮渡,走进了沉寂多年的马跳头村,进行了为期1周的民宿改造。
陈默选中的是马跳头村222号石头房,这里之前是村里的卫生院,已经废弃了10多年。院子里杂草横生,墙头爬满常春藤。“我们来到这里,是发现美,保护美,所有美的东西要保存起来,避免破坏任何原生态。 ”陈默强调的是“零成本”和“原生态”理念,他们不仅是去美化民宿,还要教会渔民如何用保护的方式和审美的眼光去改造自己的家园。
改造用的材料都来自废物利用和天然材料,鹅卵石铺地,竹条做成篱笆墙,废轮胎改装成休闲沙发,漂流木雕琢后做成台灯……平时不起眼的这些物件,到了大家手里都成了“宝贝”。
经过一周的努力,院落、大堂、样板房,焕然一新,“漂流木之家”竣工。
村民们争相参观,在啧啧称奇的同时笑得合不拢嘴,原来破败的房子可以这么美,渔家民宿原来是这样的。
让民宿改造更具可行性、可复制性和推广性
去年9月18日,“漂流木之家”迎来了改造后的第一批住客,4位女大学生通过朋友圈发现了这处“世外桃源”,大家结伴而来度过了一个淳朴而自然的海岛周末。
尔后,李汉科扩建了周边的民房、餐厅,今年5月1日,按照人均500元收费接待了宁波客人,民宿渐渐给他带来了效益。
村民们由此深受启发,大家分头寻找眼中的美丽与自然,把平日里不起眼的漂流木、船木、鹅卵石、桃花石等搬进自家小院和房间,结合自己的创意打造更多拙朴而自然的民宿空间。
“零成本”区别于现代化装修,民宿改造不是重新装修房子。陈默说,“零成本”这个概念,是材料采于天然,手法取于自然,既做到了废物利用,又能减轻渔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让海岛民宿更具海岛特色,也避免因千篇一律的装修风格而失去各个海岛文化的特色。
这种近乎零成本的改造,让改造计划更具可行性、可复制性和推广性。“马跳头村的海岛渔家文化很有特色,如果没有人注意,可能在多年以后,这个村子会逐渐消失,这些渔村文化便会逐渐被人遗忘。 ”在陈默看来,海岛民宿生态修复改造旨在建设美丽乡村、保护海洋民俗文化,做到改善海岛居民生活的同时保护脆弱海岛生态环境,拒绝为了短时经济,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做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做的事,不是一个点,而是通过点的实验,提出一个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如果民宿以新拼市场,就需要不断投入。 ”陈默说。
2015年国际海岛旅游大会在舟山举行,民宿高峰论坛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陈默团队的“择一岛而居”获得民宿设计优秀奖。
这家民宿,位于东极青浜岛,是5套民居联排的整体开发,包含观悬崖海平台、依山房顶休闲区。在陈默看来,一间好的民宿设计,最基础的是它的舒适性和科学性,而原生态的改造方式会让一间民宿的灵魂得以保留,同时得到艺术的升华。
陈默说,民宿改造需要引导。没有美学引领,做出来的东西是一种破坏,可能会有短时的经济利益,但破坏了生态环境,便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
是公益创业项目又是创业孵化的团队
参与民宿改造的这几年,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陈默带了将近100余名学生。“学生只要接触过都会爱上生活中的海洋文化。 ”陈默说,这批大学生,未来或会走向民宿设计。
2015年带队的队长,是浙海大机电学院的学生毛杰颖,本学科成绩很好,又自修了设计课程,毕业前就明确选择了设计。
旅游专业的学生郭春燕毕业之后,选择留在舟山跟陈默继续做民宿改造。“学生的信任让我觉得快乐又紧张,因为公益不能让他们生存下去。 ”陈默说。
去年,陈默的团队参加全国挑战杯比赛,在公益组别亮相后,所有评委对他们的作品都很感兴趣,甚至上台来看他们的作品介绍。但最终却只得了个三等奖,原因是:公益队怎么活下去?资金的来源?
陈默如醍醐灌顶,要把公益团队的核心人员留下来,必须要有资金流动,这样才能反哺渔村。
陈默鼓励学生创业,“我带的学生有在舟山做旅游行业的,有在校期间创业成立公司的,也有做图文广告、视频的。 ”
如今,他们的团队打散了有各自的事业,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
如何将这个团队壮大?陈默想成立专做民宿规划的工作室,将民宿改造转化为一种产品,与一些愿意留在舟山的大学生和有理想的年轻设计师一起做这些事情。“把公益理想当做一次创业,才能从个人理想转化为大众认同。对学生来讲给他们一个创业间隔年,可能会更好。 ”陈默说,正常的教学可以丰富她带团队做事情,学生从中获得经验,等他们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某些事情之后,此时的离开不再是被动择业,而是主动创业。这个间隔年可以是在校期间,也可以是毕业之后。“我希望‘一间房海岛民宿计划’成为舟山一个品牌,舟山渔村被外界了解的一个本土招牌。也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进来,保护原生态海岛。 ”
陈默透露,未来,金塘、六横、朱家尖等地将会陆续出现他们策划设计的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