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址: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4-11/20/c_1113333646.htm
近日,以研究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为主要内容的全国首套国家“新区”研究丛书正式发布,同时围绕该丛书的“作者、编者、读者、记者”四者座谈会在浙江海洋学院新城校区举行。这标志着,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进入新常态,新区研究已经上升至整体思维理论的新高度。
历时3年 几易其稿
从“想到”到“策划”,再到“实施”,最后“完成”,在浙江海洋学院行政管理领域的5名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历时3年的时间,几易其稿,“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丛书终结硕果。
该丛书由浙江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主任黄建钢教授主编,周学锋、于淑文、张颌、崔旺来、耿相魁、方志华等浙江海洋学院行政管理学科、思政部专家学者联合编写完成。
2012年6月28日,正值国务院批复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一周年之际,“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CZZC)在浙江海洋学院正式成立。中心立足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力争成为省委省政府发展舟山群岛新区的智囊。从CZZC成立之日起,黄建钢教授就敏锐地发现,舟山群岛新区较之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等3个直辖市新区,无疑要更“新”,是对“落后欠发达地区”的“创新”实验。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和认识,他开始策划和筹划对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展开系统和创新的研究。
期间,课题组多次召开专题讨论会,在党委书记周克非、副书记副校长朱世强的多次指导下,深入各领域调研采集素材,经过作者与编辑不懈努力,终于形成了包括《“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人才引领战略研究》、《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科技支撑战略研究》、《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法制创新战略研究》、《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公共服务战略研究》、《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公共安全战略研究》、《蓝色报告2013——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社会发展报告》等7本专著在内的、近230万字数的新区研究系列丛书。
全国首套 “新区”丛书
作为全国首套系统研究中国国家级新区的丛书,聚焦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以舟山群岛新区构筑“现代海上丝绸之路”为战略着眼高地,从新区法治创新、新区科技支撑、新区人才引领、新区公共安全和新区公共服务等不同角度,先行先试,构建一个整体的“群岛新区”的发展愿景和路径。
如何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结合起来?早在新区批复之前,黄建钢就提出将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成为一个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科学发展观试验区”、“海洋科学综合研发试验区”、“创新与创业试验区”“现代社会管理试验区”、“转型发展方式试验区”、“花园幸福生活试验区”组成的综合实验区。新区发展如何更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融合,黄建钢教授将舟山群岛新区放在一个全球化、民主化、整体化的趋势中进行考量,在深入剖析了当今现代海上丝路的概念基础上,以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思维、海洋思维为基础,落脚在经略海洋为目标的国际经略平台上,从构想篇、思维篇、路径篇和访谈篇等四个篇章,层层深入地探索中国式海洋战略旅程,并提出了很多新概念、新途径和新支撑。
在人才引领战略研究方面,该丛书在深入剖析舟山群岛新区人才引领战略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引领战略理论和政策创新,提出了给人才以丰厚满意的经济待遇、用超常的战情和行动感动人才、给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给人才干事创业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调动人才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系统等五个方面人才引领策略。
在推进新区法制创新方面,该丛书强调法制创新是新区建设发展的前提和内在要求,从制定新区“基本法”、创建新区自主立法制度、创新新区行政法制、完善新区经济法制、健全新区社会法制、加强新区生态保护立法、完备新区文化法制等七个方面全面描绘了舟山群岛新区法制建设基本蓝图。
在推进新区科技支撑方面,该丛书以满足新区海洋经济未来发展需要为目标,对“科技引领战略”在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过程中将发挥的实际作用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科技创新是新区发展的原动力,要把增强创新能力、引进海洋人才、加强平台建设作为科技创新的基本着力点,构建全面的海洋科技创新的投融资机制和环境创新机制。
公共服务是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基础,完善的公共服务将推助新区的发展。在创新新区公共服务方面,该丛书以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快速、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考量,以问题为导向,对新区的公共服务创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重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引入公共服务民营化机制等创新观念,并对如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重构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提出了对策建议。
在公共安全战略研究方面,该丛书在深入剖析新区建设的公共安全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教育机构合理布局层次多样、城市功能与规模科学规划、公共秩序管理规范为基本内容,构建以海陆空三角型立体空间为基本模型的、具有较好前瞻性的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蓝色报告2013》聚焦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社会发展,从新区政策与制度、新区法治文化、新区产业文化、新区社会与民生、舟山宗教与反邪教、新区形象与公民素养、社会调查体会与心得等多个角度对舟山群岛新区进行最忠实的第一手资料收集与调查,全方位地分析与诠释,从中审视一年来新区的发展脉络,为新区发展提出应用性和前瞻性的对策和建议。
“四者”座谈 理论引领
来自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的作者,海洋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海洋学院学报的编者,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研究院、舟山市社科联、《浙江海事》、猎才人力资源公司长三角人力资源网、浙江海洋学院组成的读者,来自新华社、中国新闻社、浙江日报、舟山日报、舟山晚报等记者,分别作为“作者、编者、读者、记者”参加“四者座谈会”,对舟山群岛新区进行了深入研讨。
专家学者们认为,理论研究必须走在实践之前,尤其对“新区”来说更是如此。“新区”是“特区”吗?什么是“新区”?什么是先行先试?在哪里先行先试?怎么先行先试?什么是长三角发展增长极?什么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等等问题都需要创新。没有理论创新,就没有实践创新。没有理论在前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是一种耽误时机的实践,甚至是一种很有可能会失败的实践。舟山群岛新区的发展需要理论研究先行,理论研究的深度决定新区发展的深度,理论研究的高度决定新区发展的高度,理论研究的长度决定新区发展的长度,理论研究的速度决定新区实践的速度。
舟山群岛新区的发展更需理论研究先行,要求科研院所立足新区实际,紧扣蓝色海洋与绿色人文的发展,融合现代海上丝路与新区研究,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审视舟山群岛新区,在理论研究方面不断创新,推动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高效、创新地发展。
据黄建钢介绍,“舟山群岛新区”应该在“整体推进”上下足功夫才是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创新要在“整体性的框架”下推进和出新。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丛书发布的意义,就在于对“群岛新区”研究和操作的整体思维,让研究走在实践前面,占据新区理论研究之高地,掌握“新区”发展的话语权,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与发展提供战略决策依据。(浙江海洋学院陈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