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洋强国、科技兴海的号召下,海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已经迫在眼前。实际上,早在“九五”期间,国务院就已批准将“东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勘测任务列为专项,将海洋高新技术列入国家“863计划”,启动了多项海洋科技攻关课题。2010年12月,国家海洋部等单位发布了《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培养海洋人才的整体规划,显示“海洋人才”已成为中国发展海洋战略的基础和关键。
在人才培训方面,近几十年来,舟山市府先后投入六亿多元,建成了浙江海洋学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和舟山航海学校,初步形成了本科、专科、中专相衔接、多层次的航海教学与人才培育体系。此行我特别参观了“浙江海洋学院”,除了新颖华丽的硬件建设之外,我特别关注的是人才素质与软件建设。
一、海洋人才的摇篮:浙江海洋学院
在海洋学院思政部副部长方志华教授和港台侨研究所秘书长章其真教授的带领下,我仔细参观了海洋学院的校园与设施。浙江海洋学院的前身是创立于1958年的“舟山水产学院”,以“海纳百川、自强不息”为校训。1975年更名为“浙江水产学院”,1998年与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浙江海洋学院”。我看到了一张当年舟山水产学院开学典礼的老照片,全体教职员工不到20人,校区占地面积只有176亩,教师衣着简朴,校舍矮小陈旧,在当年,可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但56年一路走来,这个以“蓝海”为标志的学校,是浙江省唯一的海洋类高等院校,未来更将承担舟山新区人才培育的重责大任。
浙江海洋学院于2013年搬进了三面环海、青山依傍的长峙岛新校区。几年来,不仅建立了完备的学科、专业与学位点,形成以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海洋渔业、海洋经济、海洋文化为骨干的学科体系,同时建立了国家级专业特色的研究基地,拥有杰出教师与专家,建立国家级实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和水产技术研究中心,也积极融入舟山本地的区域发展与社会服务,更创新各种文化论坛与校风特色,建立“产官学研用”多元结合的联盟体制,乃至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近年来,产出了受到国家领导人肯定的“深海抗风浪网箱的研制”、“曼氏无针乌贼集约化增养殖技术研究”等等标志性成果,是一座引领青年乘风破浪、扬帆蓝海的摇篮。
我长期有清晨起来散步、沉思和构想一日之计的习惯。这一天我起了大早,漫步在学院的海堤边,眺望那群岛罗列、海波涟漪的美景。阵阵海风轻轻徐来,虽然风中带着咸湿与海味,但令我清凉而舒爽,心中想着这个小岛未来的曙光与希望。一位学生在堤上慢跑,我叫住了他,聊了几句,一位从余姚来到此地求学的学生。他告诉我,“当时决定报考海洋学院时,家里的人都是反对的,认为出洋航海是一件辛苦危险的事,而且长年离开陆地,见不到家人,而我又是家中独子,万一出了事,岂不断了后代”。但是,他说他喜欢大海,热爱一望无际的蓝天碧海,那是一种敖翔千里、自由自在的生活。“现在国家重视海洋了,也把舟山列为新区;我们学校设备很新,教学很活,运用很广,老师很好,根本不是一般人想象的很偏远、很落伍。在这里,我学得很扎实,刚开始我对海上实习很惶恐,但现在已经习惯了。我现在觉得就业的渠道很宽广,出路很明朗。我觉得当时的决定是对的”。
走访海洋学院的第一站,是这座采取巴洛克式建筑,造型宏伟、设计新颖的图书馆。这座在我看来十足是“五星级”的图书馆,不仅藏书丰富、设备一流,而且采取开放式、人性化的空间设计,让人一进入就想饱览群籍、纵身书海的感觉。图书馆采取挑高的梁柱、大理石镶边地板、裸空中庭为外观设计,阅览区采取剧场回廊式布置,会议室则采电子视听设备,通风与采光极为明朗舒适。大门入口处有一巨型屏幕,围柱上栽种了一盆盆长青葛,璧上挂满精美画像,让人有如置身“画廊”读书的艺术美感,也让人免除了传统图书馆封闭、滞闷的压迫感。

港台侨研究所秘书长章其真教授陪伴我走在这诺大而宽敞的校园中,谈起海洋学院的校史和成就。一路上花木围绕、绿树夹道,给我一种整齐美观、悠闲自在的感觉。无论是学生食堂、社团活动中心、学生宿舍、餐饮咖啡厅、便利商店、体育场或会议厅,都是经过精心的景观设计和空间布署。即使是学生宿舍区,也采取花园池塘、码头观景台的设计,显示学院对学生生活环境的体贴与关注。
据我了解,浙江海洋学院学生不仅品学兼优,而且具备高度的社会参与和公共服务热忱。近年来,报考浙江海洋学院学生的第一志愿率始终保持100%,其中超过高考分数重点线的比率占了10%,这意味有许多学生是以高于录取标准的方式进入这所学校。截至2010年,学生主持省级“新苗计划”10项,校级项目30多项,论文发表20多篇,一次就业率每年都在90%以上,用人单位与社会评价位居全国名校前列。

二、学术深厚,教学灵活
然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图书馆设有“文库”的建置。这是专门用于收集、展示和永久性保存教职工及校友著作的资料性、学术性特藏书库,是师生、校友进行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场所。1服务于该学院图书馆的宋金芹曾撰文指出,“文库收集了本校教工、学生的学术著作,是本校教学、科研、学术水平的历史写照。不仅从文库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的教学、科研、学术水平,还可以研究各专业的发展历程。人们可以看到曾为本校教学、科研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一辈学者们的心血之作,也可以看到仍活跃在校园中的教学精英的不凡之作,是学校各阶段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也可以看到校友中精英的力作”。我来到文库旁,看到收藏了《浙江沿海地区新渔农村建设研究》、《我国海洋权益保护及海洋开发研究》、《海洋管理学》、《海洋产业经济学》以及黄建钢教授的《海洋十论》等等专门著作,感受到海洋学院深厚的学术底蕴。

除了具有文献保存意义的“文库”以外,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还积极构建“海洋信息数据库”,据该校董民辉教授的研究,学院目前已经建立了3000多种海洋以及淡水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海洋生物的基本数据库。同时也建立了水产养殖新品种的引进数据库,水产濒危动物数据库,水产名贵、珍稀水生动物数据库,养殖技术数据库,水产质量官方评价数据库等等,为海洋管理、海洋科研和海洋开发奠定了科学基础。在我看来,浙江海洋学院已经“准备好了”,即将为舟山新区大展身手!
另外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浙江海洋学院“灵活运用型”的人才培育体制,也就是以“合作∕联盟”的机制,建立“产官学研用”五结合的人才养成模式。依据几位海洋学院的学者的研究显示,例如与政府间合作,与普陀区政府合作成立普陀科学技术学院,与定海区政府合作成立定海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等。又如基于舟山地处偏远,人才往往回流低、引进难,于是发展教授下派服务和培养本地人才为目标的“校企合作”;这种在台湾称为“建教合作”的模式,一方面可以巩固毕业学生本地就业的便利性,一方面也为本地港航物流、船舶修造、远洋渔业、水产养殖、食品加工、电子电器等等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保证。又如与科研机构合作,藉以掌握海洋经济的热点与重点,例如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合作的《我国近海重要头足类规模化繁育和资源养护技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