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舟山日报]海陆统筹:一个国家战略(上)
发布日期:2014-07-20 作者:黄建钢等 编辑: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作为国家海洋开发战略的先导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在目前面临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发展能力不强、发展水平不高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时,就要反思其发展的思路和路径问题。反思的结果是,在完成国家赋予的战略目标和区域发展战略任务的过程中,要站在一个实施国家海洋战略路径的高度,首先打好“海陆统筹”这一仗。应该在“海陆统筹”上首先琢磨起来,在相关政策上先行先试起来。

  一、“海陆统筹”是“陆海统筹”的另角度路径

  与“陆海统筹”不同,“海陆统筹”是国家的“海洋强国战略”的支点。在国家“十二五”规划里,已经把坚持陆海统筹与制定实施海洋发展战略联系起来了。从形成的角度看,“海陆统筹”是从“陆海统筹”演变而来的,是随着陆地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海洋资源价值发现、海洋科技进步以及海洋经济地位上升而诞生的,如2010年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坚持海陆统筹”的概念。这改变了过去偏重于陆地的战略方向。目前,在国外虽然一般不用“陆海统筹”一词,但都是把海陆产业联动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来考虑的。

  (一)“海陆统筹”是一个海陆联动战略

  无论是“海陆统筹”还是“陆海统筹”,它们的核心都是“统筹”。所谓“统筹”,即是一个通盘统一,全面筹划、筹备和安排的意思。与“陆海统筹”是立足于陆地,让海洋资源来满足和服务陆地需求不同,“海陆统筹”却是要立足海洋,以海洋来带动陆地。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主次和主辅上的不同。这就要求,国家必须要综合运用规划和规则、计划和策划、政策和政治的手段,首先要树立海洋意识,瞄准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资源,形成海洋产业,保护海洋生态,然后再在陆地上寻找到市场,协调发挥陆地、海洋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并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健康和谐。

  (二)“海陆统筹战略”的四个基本特性

  1.视野的战略性

  “海陆统筹”是一个站在超越单纯陆地视野的高度来重新审视人类居住星球的战略。它发现海陆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关联性、互融性、互补性、整合性和综合性。由此导致出一个将海洋与大陆的发展必须统筹起来加以考虑与安排的结论。这也是“海洋意识”产生的思维基础。

  2.内容的综合性

  “海陆统筹”是一个从海域与陆域之间的物流、能流、信息流等联系和综合的角度为出发点的战略。它是对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养育等过程的全局考虑和统筹安排。其中综合了海陆联动中的开发规划、产业一体化调控、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海岸带综合管理等多个领域、多项内容,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

  3.手段的多样性

  “海陆统筹”是一个需要运用系统论和协同论的思想的战略。它需要综合运用政策、行政、金融、税收、法律等手段,来制定战略规划、统筹协调海陆区域发展、联动海陆产业发展、区划海陆区域功能以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章一系列制度等等,从而来引导市场朝着一个有利于“海陆联动”的方向发展。

  4.目标的持续性

  “海陆统筹”是一个实现海洋和陆地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全面联动和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它将呈现一种随着时间的延续而来的持续性。由此来实现一个海域与陆域互为依附和发展条件并且优势互补的复合体系和机制,从而获得一个整体和系统且长远的良好效应。

  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是国家实施海陆统筹的最佳实验区

  “海陆统筹”是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完成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使命的突破口。从舟山的角度看,“海陆统筹”是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规划中“五大发展目标”之一,即把“群岛新区”打造成“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在“海陆统筹”中先行,“新区”就可以更大范围和更大深度地吸纳内地的人力、物力、市场,从而与内地一起建立一种机制化联系,整合彼此的比较优势,最终实现“海陆统筹”的制度化。目前,无论从政策优势上,还是实践探索上,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已经初步成为国家“海陆统筹”的先行先试的实验区。

  (一)国家已经赋予“新区”海陆统筹、先行先试的战略任务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复设立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新区”成为了“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简称为“国家海洋主题新区”。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准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新区的“三大战略定位”:一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先导区,二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三是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明确了“五大发展目标”: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海洋海岛综合保护开发示范区、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总的目标是,经过若干年努力,将“新区”打造成为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桥头堡。

  从国家赋予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看,“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点和支点,承载着探索海洋经济科学发展路径的历史使命。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更显示了“新区”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中的特别和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区”的“海陆统筹”资源优势无法复制“海陆统筹”是需要资源优势作为支撑的。从海洋视角进行区域发展谋划和实施战略的角度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具有的“海洋统筹”资源优势既是世界上唯一的,又是无法复制的。其优势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区位优势

  舟山群岛正处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间,向东直接面向大洋,是国家沿海省份直接进入大洋最近的一个群岛。北可以到环渤海湾,南可以到闽粤,西边是长江入海口和杭州湾,沿长江等流域可以直接深入中国内地,从而形成了一个“锚”的状态。其区位得天独厚的优势十分明显。

  2.港湾优势

  舟山港域适宜建港的港湾条件不仅十分优越,水深浪小,少淤不冻,10米以下的等深线离岸距离大多都在100米以内,且数量很多,仅战略性资源深水岸线就占全国的近五分之一。这是建设深水泊位、泊航巨轮的理想港区,能满足第六代、第七代集装箱船通行、靠泊和装卸。

  3.港群优势

  由于是在群岛的自然地理基础上建立港口,所以所建的港口基本就是一个可以互为联系甚至相互依托的“环港”和“群港”。其中,每个子港都会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脸盘效应”。这将为“新区港口”成为一个中国东部的海洋枢纽港——第三级港口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三)新区已有“海陆统筹”的初步成功尝试

  从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看,已经到了需要对“海陆统筹”进行质变、升华的阶段。为此,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已有以下方面初步的成功尝试。

  一是已经成为我国大宗战略储备物资储运和中转中心。通过水水周转,“群岛新区”形成了原油、粮油、煤炭、铁矿砂等大宗战略物资储备和集散基地,并初步建成了保税燃料油供应中心。二是海洋产业基地建设初有成效。“群岛新区”已经初步建成了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水产品加工等海洋产业基地,并通过这些产业链的延伸,辐射和带动了相关陆域产业。三是舟山陆岛工程发挥了重要“海陆联动”的作用。舟山跨海大桥不仅打通了“新区”连接大陆的通道,有效地提高了“新区”利用海洋空间的力度,还带动了诸多海陆一体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2013年12月六横输电工程的完成标志了“新区”“海陆联动”工程效应的发挥。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