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增长11倍专利授权量跨越式成长
——浙江海洋学院专利成绩近几年实现数量和质量的双重突破
2013年,浙江海洋学院专利申请数920件,专利授权量627件,其中发明专利83件,实用新型专利544件。2012年,“一年两茬曼氏无针乌贼工厂化养殖方法”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在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大学专利奖排行榜中,浙江海洋学院进入100强。
然而,在2010年,学校的专利授权量还只有57件。仅仅3年时间,学校专利授权量如何实现增长11倍?3年时间,师生的创新热情如何被点燃?在这些数字背后,是学校为提升科研实力、激发师生科研热情、打造高水平海洋类高校所做的踏踏实实的努力。
点燃热情,为专利申请搭建平台
2010年之前,浙江海洋学院的师生对于“专利”还缺乏研究的热情,学校师生专利申请意识淡薄。同时,因为专利申请需要一定经费的投入,使一些年轻教师望而却步。学校的专利状况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
为了全面改变学校专利成绩不景气的状况,激发教师们对专利申请的兴趣,学校加大了对专利工作的投入。
学校科研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解决老师在专利申请中的经费问题,2012年9月17日,学校颁发了《专利及专利资助金管理暂行办法》(浙海院发〔2012〕36号)。根据办法:学校全额资助教师专利,具体为发明专利付申请费及前三年的年费,实用新型专利付申请费及第一年年费;同时,学校付费的专利如果授权后,还会给老师算相应专利分值的三分之二的科研工作量。《办法》将之前的专利授权奖励办法改为专利申请费用全额资助与专利授权奖励相结合,使老师们在专利申请方面放开了手脚,积极性明显提高。
同时,为了提高老师专利申请的能力,增强专利申请的有效性,学校科研处专门邀请了宁波诚源、杭诚等专利事务所加入学校,对老师进行指导、每年举办培训讲座3至4场。
从2011年开始,老师的专利申请热情逐渐被激发,学校新的专利政策开始凸显成效。2011年,专利申请数540件,专利授权量154件,其中发明专利35件,实用新型专利119件;2012年,专利申请数850件,专利授权量322件,其中发明专利47件,实用新型专利275件;2013年,专利申请数920件,专利授权量627件,其中发明专利83件,实用新型专利544件。
另一方面,学校申请专利的群体开始逐渐扩大。从2011年开始,学校涉海类理工科学院在专利申请上已崭露头角,但其他学院的老师们大多还在专利申请的大门外徘徊。2011年之后,在学校新专利政策的推动下,涉海类理工科学院继续高歌猛进,其他学院也踊跃尝试,在专利申请的舞台上开始绽放光彩。比如,石化与能源工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独立学院)2011年之前专利基础很薄弱,2013年的专利授权量都有了明显增长。
顺风起航,专利水平水涨船高
随着专利工作逐渐迈入正轨,学校领导层清楚地意识到,专利成绩不仅仅要数量,更要讲究质量。学校更加重视专利的品质,为高水平的专利成果打造优良的成长环境。
2012年,由舟山市科技局推荐,浙江海洋学院、浙江东海海洋研究院、浙江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一年两茬曼氏无针乌贼工厂化养殖方法”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这是学校专利工作收获的一个重大奖项。据该项目团队成员、浙江海洋学院吕振明博士介绍,该专利实现了4项技术突破。从专利实施运用开始,已累计培育受精卵24840.27万颗,苗种5230.64万尾,推广地区已达到河北、山东、浙江、福建、海南等十多个省市地区,这在当前国际海洋头足类繁育和产业化增养殖刚刚起步的今天,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项专利也使我国曼氏无针乌贼自然资源的全面恢复成为可能。
同时,在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大学专利奖排行榜中,浙江海洋学院进入100强。学校的专利工作已然真正起航。
2013年,学校专利成绩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发明专利。学校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专利工作是各学院中的佼佼者,在2013年收获的96项专利成果中,发明专利数为32项,约为学院该年专利授权量的三分之一。该学院副院长吕振明博士说,学院专利的申报是基于多年扎实研究积累和应用性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目前,学院多数专利成果已经得到了推广运用,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良好。
提升专利成果品质已成为各学院的共识。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2013年专利授权量以232个高居全校榜首,该学院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学院拟在下一步工作中进一步增强教师申报专利的意识,尤其是发明专利申报方面将出台相关激励政策。
在量变的基础上实现质变的飞跃,已经成为学校师生新的目标。
惠及师生,好政策为创新铺路
学校的支持为学院的专利工作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的老师感慨道,从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和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专利的政策和措施后,大家有了踏实感。一方面,学校和学院经常邀请专利申请方面的专家来校讲座,使大家对专利申请的技巧和流程有了清楚的了解,增强了大家的信心。另一方面,学校对每个专利的申报提供了全额资助(个人自愿从课题经费出除外),解决了一些师生因经费不足问题产生的顾虑。同时,学校还出台了专利成果的奖励政策,使授权专利在年终考核时占到一定的比重。这三大措施从师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自然受到大家的欢迎。
在学校新专利政策的推动下,各学院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了相关鼓励措施。好的环境是缔造“明星”的沃土。经过几年的耕耘,学校教师中涌现出了许多专利能人。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郭建平副教授2013年获得授权专利16项。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院长谢永和教授2013年获得授权专利(包括指导学生)22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学院李德堂教授2013年获得授权专利(包括指导学生)3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创新不分学科、不分专业,传统意义上专利以理工科类为主的思想也被打破。学校东海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任淑华教授从事区域和产业经济学教学与科学研究,在其研究完成浙江省软科学重点项目中《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时,对其中能够申请专利的部分进行了积极思考,成功申报了6件专利。在谈到文科专利申报方面,任淑华表示,文科申报专利难度大一些,但只要善于思考,一样可以在专利上做出成绩。
创新的热情已被点燃,浙江海洋学院的专利之路期待更多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