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钢的新区观:舟山,中国海洋战略的跳岛
——台湾学者宋国诚如何看浙江舟山(一)


宋国诚: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曾任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第四研究所所长,现为该中心专任研究员、教授及“中国社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执行长,专长为中国研究与两岸关系,系台湾高阶智库重要成员。
编者按:宝岛台湾,自我们幼年起这就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意象,它到底多有吸引力?从赖声川火爆各地的《宝岛一村》到挡也挡不住的台湾自由行城市,台湾是一个情结;但现在,有这样的一位台湾学者,他也被一座“桃花源”迷住了。隔岸的浙江也不过是几个“寻常”的山区小城,也仅是几顿“平凡”的农家菜肴,就把这位见多识广的大教授给迷住了。“清纯无邪、乐活养生、桃源之路”到底是什么让宋国诚教授如此心心念念?不妨听他细细道来。
按语
舟山是中国第一大群岛,也是第一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舟山素有“海天佛国、渔都港城”之美誉,下辖定海、普陀两区和岱山、嵊泗两县,有大小岛屿1390个,户籍人口97万人(常住人口114万人),陆域面积144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以下简称“舟山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之后第四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唯一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明确舟山新区的“三大战略定位”和“五大发展目标”。“三大战略定位”是指将舟山确立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先导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及、“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五大发展目标”是指将舟山群岛建设成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海洋海岛综合保护开发示范区,以及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从此,舟山群岛不仅承担中国开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基地,也将扮演中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跳板,其角色、地位与发展,至关重要。
一、从“内陆主义”走向“海洋世纪”
中国千年来一直是一个陆权国家。自秦一统中国以来,天朝体制和封建制度是中国陆权国家的制度表现。历来,“中原”是中国的权力中心,无论圣王或枭雄,莫不以逐鹿、问鼎中原之成败来判定政权之归属。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其中“土之滨”即使指陆地与海洋的交界之处,而“滨之外”,即广大的海洋,则在天朝的管辖之外。中国一向缺乏海洋意识、海洋经略和海洋发展;海洋若不是被视为神秘、危险之域,就是逃难、避险的场所;即使明朝郑和七次率舰出海,也是为了寻找废帝之踪迹,目的也是为了杜绝“陆上皇权”之遗患,永保“内陆政权”之无忧。
自19世纪以来,中国的外患无不来自海上。对于舟山群岛而言,最深刻的历史教训莫非是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英国狭其洋枪大炮进犯中国,首战之役就在舟山的定海。当时,中国“三总兵”(定海、寿春、处州)率兵3000应战,结果全数战死,英国却只死了2人,伤27人。如今,鸦片国耻犹未淡忘,在舟山被选为中国第四个国家级新区的此刻,从新思考中国的海洋战略,其意义之重大不仅令人振奋,也令人深思。
经过长途旅程,我们来到了舟山的浙江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浙江舟山群岛研究中心”(CZZC)主任黄建钢、思想政治部主任方志华教授、港台侨研究所秘书长章其真教授与骆小平博士接见我们。我特别对“浙江舟山群岛研究中心”的角色与定位感到兴趣,就此和早在2006年就已提出“中国海洋战略”思想的黄建钢主任,进行了深度对谈。
在我看来,尽管舟山名列国家新区的第四位,但就影响中国未来海洋战略体系的建构来说,其角色与地位可能是第一位的,关键在于舟山是第一个以“面向海洋”为起点的国家新区。我首先关切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试图将舟山打造成一个什么样的港口?期望舟山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黄建钢主任说道:“目前,国家领导人对于舟山的发展战?还在形成和成熟之中,目前还看不出什么蛛丝马迹。……但客观而言,舟山的地理和区位所具备的优势和条件,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中国沿海的港口,大都属于‘河港’,真正具有‘海港’地位的不多,舟山就是一个。舟山很类似于以前上海,但上海基本上是一个(黄浦江)上的‘河港’;上海和舟山正好位于长江口,分属龙头与龙嘴,舟山处于东海与黄海的交界之处;黄海不能直接进入大洋,但东海可以直接进入西太平洋,舟山正好是这个联接和进入西太平洋的桥头堡,具有非常独特的战略地位”。黄建钢主任继续说道:“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陆地思维’,从陆地疆域来看,舟山属于边缘地带,但若是从海洋思维来看,舟山就变成了前沿。我们现在正从陆地思维转向海洋思维,在这种转变中,舟山的地位就至关重要”。
中国的海洋意识向来相当薄弱,在海洋竞逐和保卫海疆上往往处于被动性,这一弱点,已使只有“领土”概念但缺乏“海疆”意识的中国,遭受来自不同国家的海疆侵扰。据2006年6月11日香港《文汇报》中《中国40多岛礁遭非法侵占,保卫海洋战略亟待提升》一文披露,越南侵占中国的岛礁达到29个,不仅数量最多,而且蛮横无理;菲律宾先后侵占中国岛礁8个,其中尤其以“黄岩岛”争议最大;马来西亚则控制中国岛礁5个。而面对这些“夺礁”行动,中国虽然并非坐视不理,但基本上处于“被动回应”状态,缺乏“主动保卫”的积极作为。黄建钢也指出,“中国占陆地面积1/3的‘海洋国土’的安全仍然受到多方面威胁,150余万平方公?争议海域面临被瓜分危险,40多座岛礁目前已被其他国家非法侵占,富饶的海洋资源也遭邻国不断攫取”。之所以形成这种状况,主要在于中国至今在国际社会中还缺乏强而有力的“海洋话语权”,缺乏明确的海洋战略框架以提供他国认知与警惕,缺乏在海洋争议上谈判博弈的决心与行动,更缺乏参与建构海洋秩序的战略与能力。黄建钢认为,中国至今也许有“海洋策略”,但缺乏“海洋战略”,“在海洋问题上,作为一个海洋大国,中国以往只有被动的海洋策略而没有主动的海洋战略。……策略不过是一种对策,对策是针对问题的一种反应,其本身就具有被动性。至于战略,乃是一种整体思考,具有主动性、宏观性、长远性、整体性和发展性”。但是至今为止,中国在整体的国家战略上还没有真正进入海洋层次,“不少人对海洋的概?还是模糊的,对海洋意义的认识也是可有可无的”1。
“浙江舟山群岛研究中心”(CZZC)主任黄建钢博士(作者拍摄)
二、舟山新区不等于“新的特区”
不同于一般人仅仅从“陆上中心主义”或“经济开发主义”的角度来看待舟山群岛的角色,早在国家发布“新区”成立以来,黄建钢就主张一种“超特区”的观点,主张跳跃出“陆基经济”的思维,转向“海洋经略”的布局与管理。但是,在当前,许多人还是把海洋战略混同于海洋经济。黄建纲认为,“人们对‘海洋’的思考至今还只是处于一个开始和启蒙的状态。目前所有的思考还只是在‘海洋经济’的领域里徘徊,还没有上升到‘海洋战略’的层次,更没有上升到‘海洋事业’的高度”。因此,黄建钢认为,“‘新区’并不等于‘新的特区’,‘新区’应该是对特区的超越,而不是一个‘新的特区’,舟山新区应该是一个‘对应于西北太平洋地区’新的海洋社会的建构”。实际上,在更早以前,黄建钢在《海洋十论》一书中就指出,随着舟山新区的成立,“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对‘国家海洋战略’进行重新重视、梳理和设计的时候了”。在国家海洋战略的视角之下,舟山新区应该要有新的定位、具备新的功能,黄建钢认为,“其实,‘新区’是‘特区’发展到新时期的一个形式。……但中国未来发展须摆脱过去‘经济特区’的思维定式,要靠‘整体特色’来推进,需要创新中国新的特区的运行模式理论和实践,从而来推动中国的新的社会建设”2。

作者与黄建钢主任(右)、章其真教授(左二)、骆小平博士(左一)摄于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林涛拍摄)
在我看来,黄建钢的“新区”概念是中国发展海洋战略的“推进式思维”,是一种超越改革开放框架上“特惠区”的概念,转而面向全球时代并承担中国和平崛起的“新世纪”概念。“‘新区’一定要跳脱传统‘特区’的标准,跳脱出既有的‘思维定势’、也要跳出‘届别政府’和‘已有效应’的范畴”3。实际上,“海洋”是一种随着人类生活的演进而改变的地球资产,作为一个“港口”,也是随着“人与海洋”的关系形态而发生改变。黄建钢提出所谓“第三级港口”的概念,认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最适合打造成一个具有未来意义和全球效应的‘第三级港口’”。这里所谓“第三级港口”是指适应于海洋形态由“地中海阶段”、“北大西洋阶段”到“西北太平洋阶段”的最新形式,也就是随着世界中心的移转,并依据这种移转的“重心关系”来定位舟山未来的角色。而这个“第三级港口”,不同于传统上仅仅满足于海上贸易和人员运输的功能,它必须具备十大特征,分别是开放港、大宗港、免税港、枢纽港、公共港、城市港、新区港、有机港、智能港、文化港4。换言之,它应该是一个全功能的世界港。
1黄建钢,《论“中国国家海洋战略”-对一个治理未来发展问题的思考》,《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4(1): 1-8(2)
2黄建钢,《海洋十论-进入海洋世纪后对海洋的初步思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绪论,页1-3.
3黄建钢,《雏思: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社会》,舟山: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2013,绪论,页1
4黄建钢,《论“第三级港口城市”-对“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前景的一种思考》,《浙江社会科学》,2012(3): 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