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航天电子相比,我国海洋电子简直太‘可怜’了!”一提起我国海洋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浙江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朱世强教授的焦虑之情就溢于言表。这位从事机械电子控制工程技术研究多年的专家,从很早起就对海洋电子领域的问题进行了调研。他发现,在这一领域,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在12月6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东海论坛上,朱世强表示,我国应尽快建立海洋电子技术研究“国家队”,加快发展海洋电子产业的步伐。
海洋电子成了一道“坎”
据朱世强介绍,在我国,海洋电子不仅没有自己专门的概念,甚至连一个基本的名词都不是,更别说专门的期刊和学术组织了。从研究力量来看,海洋电子技术也面临诸多问题:研究队伍规模小,力量分散,对海洋电子的基础研究很少,对海洋领域特殊环境下的元件、传感器研究很薄弱;缺少国家层面的布局,没有国家级的专门的海洋电子研究机构;相关标准和规范研究不够,没有相对成熟的技术体系;没有产业体系,而在国外,海洋电子技术已形成庞大的产业。由于我国相关产业发展滞后,很多关键元件、部件、系统受国外垄断。以船舶电子装备为例,目前我国自给率尚不到50%。
朱世强认为,正因为作为基础支撑技术的海洋电子研究薄弱,导致我国涉海元件、仪器和装备的落后,从而造成了长期以来我国海洋探测、开发、管控能力的不足和海洋装备产业的落后,这已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电子技术发展的“瓶颈”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一个难以破解的“死结”。要想在海洋领域更高的层次上体现出竞争力,这道“坎”必须迈过去。
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航天、探海同为当今科技的前沿。尽管我国航天电子产业发展迅猛,一些先进技术也已应用到海洋领域,但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不能简单拷贝。尤其是当应用环境和应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技术的实现方式可能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朱世强说,电子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具有特殊性,比如应用环境复杂恶劣、能源供给困难、海上信息交互和远程通信难度较大等。此外,安全问题也相对突出。一方面布放于自然环境中的海洋电子设备极易受自然和人为破坏,另一方面由于海洋的开放性,海上系统的信息安全很难得到有效保障。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海洋电子研究和技术的发展。
据朱世强介绍,近年来中船重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单位已研制生产出海洋监测仪、海流测量仪、海底地形地貌测绘仪、磁力探测仪等多系列多型号的探测系统和电子信息系统装备,并在软件无线电技术、认知无线电体系、盲源分离技术等热门、先进领域处于我国领军地位,拥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技术积累。
不过,朱世强也坦言,虽然我国一些涉海企业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无论是在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及产品层次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海洋电子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更深入的研究还需要政策、资金的支持以及多方的研究和合作。
构建海洋电子产业体系
令人欣喜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海洋电子对发展我国海洋事业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和支持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2012年10月,国家工信部正式批准舟山群岛新区设立国家海洋电子产业基地,这是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海洋电子产业基地。朱世强还告诉记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已经把海洋电子产业规划为未来的重要战略方向,正在联合浙江海洋学院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舟山建立专门的海洋电子研究机构。
“海洋电子是研究、利用、开发和管控海洋的重要基础,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应该建立海洋电子技术支撑体系。”朱世强认为,应以海洋电子为基础,发展海洋探测传感器、海洋通信、船舰电子装备和系统、海洋监测器件和系统、海洋工程装备控制系统等,因为这些器件、系统和装备本身就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
在朱世强看来,发展海洋电子技术有3个主要内容:海洋电子技术基础研究、关键元器件和部件研究以及重要的应用系统。因此,他建议,要建立专门的海洋电子研究机构,开展海洋电子领域专业化人才培养,加速发展我国自身的海洋电子产业,提高海洋电子技术水平。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我国体制优势,实施一批海洋领域的国家重大工程,带动海洋电子关键技术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