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浙江教育报]浙江海洋学院师生呼吁:别让海洋“累”趴下
发布日期:2013-12-31 作者:陈位权 编辑: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在风光秀美的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环境保护的话题一次次被师生提起。坐在记者面前,浙江生态学会理事、浙江省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海洋学院资源与环境系主任水柏年教授痛心地说:“我小时候,河里的水手捧起来就可以喝,现在,这样的河很少了。”

    水柏年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及厅局级等科研项目20余项。他说,陆域生态与水域生态密不可分,假如陆地环境被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很有可能通过陆地水域,从小河到大河,最后排到大海。虽然海洋有自净功能,而且一般来说海洋的净化功能要比陆地更强一些。但海洋即使能“扛”起百斤担子,人们让它扛上千斤重担,它也会累趴下。水柏年痛心疾首地说:“人们不经意乱扔一粒纽扣电池可以污染几吨水。而这样的事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他说,目前的垃圾分类等做法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比以前强了很多,但比起目前的环境污染程度来,仍然远远不够。

    对生态环境保护,水柏年如数家珍,这两三年,他带领科研团队多次往返温州、台州、宁波等地就当地水资源、海洋生态保护开展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与生态评价,开展生态修复有关研究工作,就在舟山当地,人们也时常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环保是一项大工程,不是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就能完成。而是一种相对长期持续的工作。”近些年来,水柏年的科研团队多次来到温州,在当地市(县、区)等海洋与渔业局及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们调查研究了浙南海洋生态环境,在深入调研后提出了生态修复方案,例如怎样进行增殖放流、人工鱼礁、人工藻场建设等,这些举措将有效地保护和维持带鱼、小黄鱼、鲳鱼、梅童鱼、龙头鱼、乌贼、泥蚶、毛蚶、重要大型经济藻类等“生态位”。

    在调研和评价基础上,这个团队提出成熟方案,随后将由当地有关研究所和企业进行实施,让当地海洋经济和环境都能可持续发展。“目前海洋生态修复工程进展顺利,但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为环保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的工程。”水柏年说,“尤其,这个工程是‘动态性’、持续性的,而不是静止的。因此海洋生态环保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他还认为,这些调研工作对项目团队里的学生的业务成长有很大帮助。

    大四学生余求妹是该校水产学院科研团队成员之一。当2011年5月水柏年带队的环保科研团队组建起来的时候,余求妹随着他自身所在的团队来到杭州湾参加“近海无‘渔’的困惑与思考”调研课题项目,从实地考察、取样到实验室数据分析、统计,他们一行人相互配合,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学生在实践后就他们调研中发现的环境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并呼吁大学生通过宣讲团、网络、微博、走访渔村、张贴海报、播放广播等形式进行环保宣传。“从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保护地球环境资源,让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海洋鱼类等资源的重要性。”他说。

    据悉,每年浙江的高校都广泛开展各类大学生环保实践活动。该校环境科学系副教授胡海燕表示,学校除了引导大学生开展环保实践外,还需要拓宽渠道,开展大学生环保教育,如开设环保选修课,在各类专业课程中渗透环保知识,教师以身作则,在平时教学和科研中,为大学生言传身教地树榜样,有关政府也可以加大环保教育的力度,等等,这些举措都能让环保意识更加深入地根植到大学生,乃至到全社会人的心里。

    水柏年说,对于环境治理,如果一边治理,一边偷排,一边放养鱼苗,一边乱捕乱捞……这样一来,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便难以取得显著效果,难以根治。海洋生态修复必须遵循修复与管理同步,必须遵循保护与开发联动机制,尤其要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在我国经济转型期,这个环境问题亟待多方齐手有效解决。“关键还是要提高我国的全民素质。环保意识要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全社会,这根弦要始终紧绷,不能放松。”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