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尽快形成一个“一极带四极”的状态 在批复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中,把舟山群岛新区定位于长三角的一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本身就是深刻地蕴含了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即如何处理好舟山与上海、杭州、南京和合肥等四地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处理好舟山群岛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和宁波计划单列市之间的关系。应该看到,未来的“舟山极”与现有四极和两地之间在运行和发展上是存在一定矛盾性甚至冲突性问题的。问题在于,各自运行和发展上的方面、方向、方式和方法及其程度怎样。关键是,它们都蕴藏了或者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处理好了,会发挥正效果和正效应;处理不好,就会产生负效果和负效应。这也是“舟山极”概念不易和至今还没有被广泛接受、认同和采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建议要抓紧做好如下三方面工作:
1.要应对“长三角四极”现态
“舟山群岛新区”要想成为“长三角发展增长极”,就必须要面对和应对已经存在并且势力强大和势头强劲的现有“四极”。一般来说,有两大问题十分显然。一是能源问题。二是出口问题。它们都需要“长三角”“东突入海”,要在现有“上海”城市的基础上再发展出一个“海上”城市来。“舟山群岛新区”就是一个“海上新城”。
2.要形成“海洋经济新极地”
要想通过“舟山群岛新区”向整个长三角区域注入一个“海洋经济”的新概念、新理念、新科技、新领域和新行业,就必须使整个“长三角”都能朝着一个海洋经济的方向和方面发展。但要形成这样的发展态势,就必须要率先和优先打造和发展如下若干的与海洋有关的运行、发展和增长的极地。它包括:能源极、水源极、科技极、贸易极、人才极、旅游极、文化极、工业极这八大极地。
3.要“以线带点,以点带面”
长三角的发展要先以交通先行,城市布局后继,产业选择再接,最后是特点显著的步骤分步推进。要尽量避免同质化和同样化的发展思维及其习惯,不仅要错位,而且更要环链。要特别注重以舟山为中心的,以南到温州,北到连云港,西到芜湖的水上交通线路建设,形成一条从温州到舟山进长江过南通、南京抵达芜湖的“弧形”水上航线,带动沿海和沿江的“一线城市”发展,并由它们再深入到沿海和沿江的“二线城市”带动发展。特别要加强舟山群岛新区与温州、连云港和芜湖——合肥圈的联系与合作,以发挥温州对丽水、连云港对徐州和芜湖——合肥圈对河南的二度辐射作用,从而进一步来拓展和挖潜长三角的腹地。其中要特别发挥承载量大的“船”的作用,以低成本和高效率来驱动和带动长江流域和中原河南的发展。尤其是因为使用了“船”,才把长三角的发展与东北亚的崛起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形成了一个有机状。
二、尽快吸引“长三角”投入“群岛新区”
1.尽快调研长三角各省市对海洋经济的需求
舟山群岛新区要发挥“经济发展增长极”的功能和作用,就必须是新区一定要满足长三角各省市对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但当前各省市的经济发展需求一方面是陆地性的,另一方面是习惯性的,而缺少激发性和创新性。其中,即使有一些海洋性的成分,也多半是少量的和低效的甚至是隐性的和潜在的。这就需要用调研和协商的方法来激发及激活各地和各人的海洋意识和海洋需求。其中的共性问题要靠共性解决,而个性问题则要靠个性解决。同时,还可以通过调研的方式来拜访长三角的各省市的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名流学者。各地媒体还可以广泛宣传一下。调研还可以系统展开,除了政府的政策调研团之外,还可以派出学术调研团和学生交流团;除了调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外,还可调研“群岛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及其“长三角发展增长极”发挥和发力的智慧。不同的调研主体可以走不同的调研路线和到不同的调研单位,如高校可以走大学线路。要根据各个城市的需求,并结合海洋经济的特点进行分工和布局,形成驱动和发展“长三角”的“环链”。同时,海洋经济的需求又需要激发和引导。
2.尽快邀请有关的长三角会议来舟山召开
在当前,最好的宣传方式还是会议和展览。不同的会议和展览会有不同的宣传效果。会议和展览主要是还代表了主办方和举办方的倾向、素质、层次和水平。不仅要开政府会,而且还要开商界会,更要开学界会。但首先是“群岛新区人”要做好准备。要尽快提高会议和展览承办者、主持者和与会者的水平和层次。要把会议开得具有国际水平和国际水准。要加大对“群岛新区”的形象宣传力度。要充分发挥会展功能,发展会展经济。这是构成“群岛新区”人气在当前的主要措施。这也是吸引智力和资力的一个最佳方式,利用会议和展览到“舟山群岛新区”来看看、转转和尝尝,都会有利于他们选择“群岛新区”成为投入和投资及其创新和创业的主要之地。要让与会者充分享受舟山清新的空气、欣赏仙境般的美景和品尝鲜美的海鲜,甚至还要享受一种平静和宁静的心境和心态,使人的道德得以升华和超越。这也是很多现代人向往的境地和境界。
3.尽善宣传“舟山群岛新区”的战略意义
要把这个“长三角经济发展增长极”的理念宣传得越快、越彻底和越入耳,“舟山群岛新区”的资源才会集聚得越丰富和越丰厚。其中特别需要一种“游说”的方式。要像孔子当初周游列国游说自己的学说那样,“群岛新区人”要把“长三角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概念和理念游说给所有“长三角人”。其实,要把“无”变为“有”,要把“虚”变为“实”,后面都蕴涵有一个能力问题。以“有”换有和变有,以“实”换实和变实,都属于一般的能力,是一种机会能力的问题。它主要是要宣传“群岛新区”的国家战略布局和国际意义内涵以及未来发展前景,还有潜在和隐性的内容。它不仅具有军事的战略意义,而且还具有区域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战略意义。
要向整个长三角不厌其烦地灌输和宣讲“舟山群岛新区”概念、理念和机理,及其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特别好处和益处。特别要阐述中央设立“舟山群岛新区”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战略意图。要让“长三角人”理解和接受这个新型的“长三角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概念甚至理念。我们也主张要让先富起来的“长三角人”能更多地投入和投资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经济的拓展和海洋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一种具有长效效应和效益的投资设想和设计。
4.尽量吸引“长三角资本”进入“群岛”
长三角不仅具有丰富的资本资源,而且还具有立体的智力资源。在长三角,不仅大企业很多,而且大老板更多,并且“大家”也多。他们拥有不同的“资本”资源:既有资金的资本,也有智力的资本。在大老板和“大家”中,既有视野开阔、事业性强、目光敏锐、胆略勇大者,又有脚踏实地、作风硬朗、反应飞快、善做小事者,更有奇特的既不怕苦又不怕累的冒险、创新和创业者。不仅要介绍近期可观的利润,而且更要介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最好是吸引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的资本进入“群岛新区”。“群岛新区”最好也发展一些战略项目和国际项目。是否可以给长三角30个城市“一个城市一个岛”的开发权来吸引他们来投资“群岛新区”,甚至可以把各岛的岛名以长三角的城市名命名,如上海岛、杭州岛、南京岛、合肥岛,等等。由此要做好“群岛新区”与“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协作开发岛屿的问题。同时也要做好岛屿开发的整体规划、科学设计和系统操作,其中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不仅要机会引人,更要事业留人。这就需要做好把“舟山群岛新区”的“新政策”分配给长三角各个城市的方案,便于形成“群岛新区”与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和增长“极线”。其中既有行业线,又有产业线,还有产品线,更有消费线。它们既以交通线为载体,又以情感线为纽带。
其实,理解和宣传“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不仅是舟山群岛新区自己的事情,也是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事情。中央的这顶“皇冠”把“舟山群岛新区”与长三角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是给长三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战略思路和路径。它主要是关系到长三角的资源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和以最快的速度及最可持续的运行汇聚和汇集到“舟山群岛新区”来。对具有国家战略举措的“舟山群岛新区”来说,仅靠舟山群岛新区自身的力量来建设和发展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能否聚集长三角的资源和资本及智本是其关键。所以,首先要把“舟山群岛新区”迅速地变为一个“大洼地”,以迅速的速度和彻底的效果来汇聚和凝聚长三角甚至全中国的一切资源、资本和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