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中国海洋报]首届中国海洋文化“浪花奖”百花绽放
发布日期:2013-09-22 作者:陈位权 编辑: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2013年8月13日晚上,浙江省嵊泗县泗礁岛高场湾沙滩成了欢乐的海洋,舟山群岛·2013中国海洋文化节的压轴大戏——中国海洋歌会·大海歌谣在这里激情上演,首届中国海洋文化“浪花奖”也在这里隆重颁奖。

本届“浪花奖”评选征稿覆盖面广,社会各界学者申报踊跃。这对于引起人们对海洋文化研究和海洋文学创作的重视,唤起国人的海洋意识无疑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有26篇(部)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17篇(部)作品获得优胜奖。获奖的论著论文和散文两大块,各具特色,各领风骚,较好地反映了我国当前海洋文化繁荣局面。

在论著论文一等奖中,王佩云的论著《激荡中国海》,以世界大航海以来的国际环境为参照,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反思中国海洋的历史和现在,唤醒中国人“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的警醒。韩兴勇、郭飞的论文《发展海洋文化与培养国民海洋意识问题研究》则在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时代,较早提出了要普及国民海洋文化教育,发展海洋强国必须以国民海洋意识为基础这一重要观点。

在散文作品一等奖中,赖赛飞的散文集《八百里黄金海岸》,以一篇篇精彩的美文,解读了浙江海洋小城——象山狂野的自然生态、美丽的人文景观、动人的民俗风情和超凡的艺术享受。倪浓水的历史散文《东海苏武:张苍水传记》则在历史的长河中,挖掘海洋雄浑深厚的民族积淀,文学表达优美流畅,理性思考发人深省。

其他获奖的论著论文主要围绕海洋历史文化遗迹、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海洋意识启蒙教育、渔民画与海洋摄影创作等领域,提出的意见中肯可行,有不少颇有启发的深入思考。其他获奖的散文作品大都围绕海岛、港湾、渔村着墨,或旅游揽胜,或凭吊访古,或记事写人,各具风姿。

颁奖前夕,主办单位还召开了首届中国海洋文化“浪花奖”获奖作品研讨会。研讨会上,主办单位通报了评奖活动情况。受邀参加颁奖活动的获奖代表和评审专家纷纷发言,交流了各自在海洋文化学术研究、海洋文学作品创作和作品评审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体会。

王佩云《激荡中国海》论著获得“浪花奖”一等奖。他写作这本书,就是想唤起国人“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的警醒,将面临的海洋危机转化为振兴海洋的契机。浙江省舟山市普陀海洋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孙和军《瞻读千岛》散文集获得“浪花奖”二等奖。有着5年出海捕鱼经历的他对大海充满了感情,“渔船上的所见所闻,与大海的亲密接触,让我对大海产生了热爱之情,使得我写出来的文章也更加真切。”孙和军说。

本届中国海洋文化“浪花奖”评奖活动,由浙江海洋学院主办、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得到了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的大力支持。活动设置了学术研究和散文作品两个单项成果奖,共征集到175部(篇)论著、论文和散文,有全国海洋系统、涉海类高校和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众多作家、学者积极申报。

据悉,设立中国海洋文化“浪花奖”在全国海洋界、文化界属于首创,旨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美丽海洋,推进中国海洋文化学科建设和海洋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繁荣中国海洋文化事业。该奖项今后将两年评选一次。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