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学院率先成立学生心理委员会
心理老师给大学生做“心理体检”
一项面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0.3%的受访大学生有心理问题。“郁闷”、“变态”成为学生们的口头禅。学生心理问题平均检出率从2004年的13.8%上升至2009年的20.6%。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到了让人担忧的境地吗?
90后学生人际不和谐怎么办?
浙江海洋学院心理咨询室的张晶老师接待过很多来咨询的学生,她说90后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对他们寄予很高的期望,从小如公主王子般捧在手心长大,使这些孩子存在越来越多的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不和谐等问题。
她发现学生主要面对的有一些人生发展的困惑、对学习目标的迷茫和四年“混”过来的后悔与自责;他们有面对严峻就业形势的焦虑,面对新的生活与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与恐惧,更有面对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不安和彷徨等等。近两年,前往心理中心咨询求助的学生占全体学生3%左右,严重心理问题占了0.3%-0.4%。
10月10日,浙江海洋学院学生心理委员会授牌成立,这是全国成立的第一个学生心理委员会。海洋学院每个学院都有心理辅导员,学生一旦遇到心理问题,可及时与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员进行沟通,一切遵循保密原则。自2004年起,各个班还增设了心理委员,全院共有988人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老师注重大学生心理教育
我国孔子的许多思想中都提倡“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认为,看到别人贤德,自己就要向他看齐;看到别人的不足,就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这个毛病。
海洋学院的心理老师告诉记者,近几年她接触过有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比如,有同学普遍反映,哪位同学讲话做事特别自我,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与之相处的人甚至会觉得该同学讲话做事很“刻薄”,当同学、老师对该同学指出来的时候,当事人还浑然不觉,不知道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说到这里,心理老师便提到了“自省”,若一个人能时常做到自我反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那么无意间伤害他人的事就会降低发生的几率。
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
近来,大学生中屡屡发生令人震惊的新闻:今年4月5日晚,大学生陈某从北京科技大学逸夫楼九层跳下,结束了自己21岁的生命,而至今陈某为何选择自杀依旧是个不解之谜。2007年,在陈某自杀的同样楼层、同样地点,一名男生也曾跳楼自杀。然后是在香港科大就读大三的内地学生尹日强玩起了失踪,躲在深圳网吧15天,让父母和学校担心不已,原因是因为在香港读书一直不适应,想逃避。
《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
中山大学心理系教授高定国说,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其他人群来说,中国大学生出现自杀和心理问题比例是偏低的,只要控制在一定比例,是正常的。问题是怎样尽量降低这个比例,寻求社会更多的关注。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整体的、社会的。首先,教育系统重视不够,片面注重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对高考状元过度宣扬,而高考仅仅是成才中间的一个环节而已。其次是家庭原因,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家庭不关注孩子的教育,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比如打工者子女出现的问题;另一种是过度保护,家庭什么都包揽,也容易让孩子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
心理专家教你如何调解心态
注意转移调节 转移注意力在心理保健中是必不可少的,当你心绪不佳,有烦恼时,可以外出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换换环境,换个想法,因为新鲜刺激可以使人忘却不良的情绪。如果你能有意识地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对于调节情绪有特殊的意义。
合理宣泄调节 情绪有的可以升华,有的也不一定有必要升华,在适当的场合下,合理地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同样可以起到心理调节的作用。因此要学会合理宣泄情绪,首先要注意情感宣泄的对象、地点、场合、方式等,切不可任意宣泄,无端迁怒于他人或他物,造成不良后果。
交往心理调节 交往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社会性需要,它不仅是利益和物质的交流,也是情感与思想的交流。因此当你心情不愉快时,不妨向同学向朋友倾诉一番,特别是向异性朋友倾诉,会产生良好的心理调节作用。美国心理学调查研究表明,所有的人在向异性倾诉中都可以获得比同性倾诉中高的解决抑郁的功效。
刊于《现代金报》2010年10月22日 第L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