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舟山群岛新区也已写入国家 “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之一的浙江省和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核心区域的舟山市,迎来了新一轮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重大机遇。
为落实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年~2020年)》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要求,建设我国中部沿海最重要的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为海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与技术支撑,浙江海洋学院正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全面创建浙江海洋大学为目标,进一步抢抓机遇、创新机制、提升内涵、重点突破,努力推动学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浙江海洋学院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
浙江海洋学院创建于1958年,1998年在原浙江水产学院基础上重新组建,2001年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成建制进入,是浙江省唯一一所海洋类本科高校。自创建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并对学校办学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1998年~2007年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张德江同志多次视察学校,明确指示要大力发展海洋高等教育,支持发展浙江海洋学院。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在 《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中强调 “高质量办好浙江海洋学院”。2008年浙江省政协在 《关于建设“海上浙江”若干问题的建议》中提出 “做专做强浙江海洋学院,成为海洋学科优势鲜明的海洋大学”。2009年9月7日召开的浙江省委常委会在其会议纪要中明确: “推进海洋学院向多学科、高层次的海洋大学发展。”国务院正式批复的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也明确指出, “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涉海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增强院校实力”。近年来国家海洋局高度关注浙江海洋学院,明确表示愿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浙江海洋学院,把浙江海洋学院建成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国内海洋科教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海洋类高校。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文化部、外国专家局等国家有关部委,也从不同层面给予浙江海洋学院关心和大力支持。舟山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海洋高等教育发展,专门成立了创建浙江海洋大学工作领导小组,倾全市之力支持浙江海洋学院创建高水平海洋大学。
浙江海洋学院在办学中始终坚持贯彻浙江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着力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组建以来特别是 “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快速发展,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海洋特色日趋鲜明的海岛办学之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400余人 (其中教授100余人、博士120余人)。建有科技部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 (共建)、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浙江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近年来主持一批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数量位于国内同类高校和浙江省高校前列,并已拥有硕士学位授予资格,是目前浙江省海洋类学科专业最多、海洋类师资最集中的高校,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国家海洋局评价为除中国海洋大学之外,海洋学科专业最齐全,最具有海洋类大学特色的高校。
2008年学校党代会明确提出 “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第一步,即 “十一五”期间,为“调整结构、夯实基础”阶段,主要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学科、专业、师资结构,加快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水平,使学校成为海洋人才培养和区域海洋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第二步,即 “十二五”期间,为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阶段,更名为浙江海洋大学,努力争取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资格,学校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第三步,即 “十三五”期间,为 “全面提升、协调发展”阶段,学校初步形成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框架,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海洋大学。围绕着“十二五”期间实现 “更名为浙江海洋大学”的阶段性目标,2010年,学校制定了 《创建浙江海洋大学工作纲要》,全面启动创建浙江海洋大学工程,浙江海洋学院迁建工程也于同年下半年开工建设。
参与建设舟山群岛新区
浙江海洋学院办学在舟山,与舟山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了荣辱与共、血肉相连的紧密关系。正如舟山市委书记梁黎明、市长周国辉多次强调的那样,“舟山需要浙江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学院也离不开舟山”,在参与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中,浙江海洋学院有能力、有信心继续发挥更大作用。
一、以建设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为契机,推进海洋大学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舟山海洋高等教育水平。
二、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和舟山海外人才驿站为平台,打造海洋科技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三、以全面融入舟山、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加快创新驱动步伐,推动舟山产业转型升级。
全力服务舟山海洋经济建设
一、积极培养涉海类应用型人才。学校紧紧围绕舟山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力发展、重点扶持涉海类学科和专业,努力培养涉海类应用型人才。自组建以来,学校累计向舟山输送毕业生5000余名,其中一大批成为舟山市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为舟山船舶、渔业、港航、旅游、石油化工、食品加工、教育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二、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主动对接舟山市海洋产业发展需要,深入实施 《全面融入舟山、服务区域发展行动纲要》。自2008年该纲要实施以来,共组织百余名教授、博士下基层下企业,为舟山文化建设、科技发展服务,完成多项人文社科研究、咨询和科技推广项目,尤其在水产品增养殖方面工作突出。舟山市一半以上的水产品改良和恢复工作由浙江海洋学院主持完成,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推进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与舟山市普陀区政府合作举办了普陀科技学院,学院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列入浙江省教育改革和开放试点。与舟山市定海区人民政府合作成立浙江海洋学院定海科学技术研究院,自2006年双方签署科技和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以来,累计合作研发与引进转化科技成果100余项,实现新增产值3亿元,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四、发起成立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并积极承担建设与管理工作。该园区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合作共建,2010年3月在北京正式签约,具体由舟山市人民政府和浙江海洋学院共同承建和管理,旨在打造成为中国海洋科技引智创新基地、中国海洋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心、中国海洋科技引智成果研发推广平台、国际海洋人才智力优质资源集聚高地,并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国中心。
五、全面参与舟山海洋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积极开展海洋旅游、港口规划、海洋物流、海洋文化、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以浙江海洋学院师生为主体成立了舟山市黄式三、黄以周学术研究会,黄式三、黄以周著作整理列入国家清史纂修项目。连续参与主办中国海洋文化节,牵头成立了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会、舟山市海洋文化与经济交流中心和舟山海洋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在挖掘、展示和宣传舟山海洋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创建浙江海洋大学的思路与举措
浙江海洋学院创建浙江海洋大学的基本工作思路为:主动对接国家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舟山群岛新区和舟山国家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借助国内外海洋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创新机制,借力发展,夯实基础,提升内涵,努力建设海洋特色鲜明、海洋学科专业相对完整、办学水平国内一流的地方性海洋大学。成为浙江省及我国中部沿海最重要的海洋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科技研发平台、科技创新引智载体、科技成果孵化园区,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及引领作用。
一、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
紧密结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需要,与国家有关涉海重点院校形成错位发展,构建 “3×3”学科专业体系。主攻海洋工科(主要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港航、能源化工等学科专业群),做强海洋与水产学科(主要包括海洋科学、水产、食品与药学等学科专业群),发展海洋人文社科 (包括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海洋人文与旅游等学科专业群),同时建设好若干基础支撑学科,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借助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的平台效应,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加盟海洋大学筹建和舟山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实施 “中国?舟山海外引智双百计划”,共同打造立足舟山、面向浙江、辐射全国的引智平台;启动 “5×100”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即引进100名优秀博士与教授、聘请100名外国文教专家、柔性聘用100名教授博士、双聘100名优秀科技人员、选送100名在职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提高);重点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与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团队和教学团队;通过多种方式柔性引进一批在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 “两院”院士等著名专家。
二、推进开放办学,增强科教实力
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浙江海洋学院,把学校建成一所在国内海洋科教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高水平海洋类高校,成为服务浙江、面向全国的海洋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和海洋人文社科研究中心。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共建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把学校打造成为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思想库、海洋文化研究基地、海洋文化学术活动中心。
深化与杭州市萧山区政府、舟山市定海区政府和普陀区政府的合作,建好定海科学技术研究院,继续办好普陀科学技术学院,依托萧山校区组建若干涉海学科教学科研平台。进一步拓展宁波、台州、温州、杭州、嘉兴、绍兴等区域的教学科技合作,组建一批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切实加强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学和中国水产科学院等大院所和名校合作,联手申报若干重大科研项目,组建若干创新载体。联络浙江省内其他涉海高校,组建浙江省海洋高等教育战略联盟。
引进国际海洋学科领先的高校,共建若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设置相关海洋类学科专业,共同开展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联合培养,合作开展一批中外合作科研项目。
三、加强载体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争取国家海洋局支持,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合作,在浙江海洋学院长峙校区建设中国舟山海洋科考基地,建设东极岛、西闪岛等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
联手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东海海洋生物国家工程实验室、海洋装备开发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设施养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建舟山新区国家海洋大学科技园,建立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舟山)。
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关于共建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的协议书》要求,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依托,联合部分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一批中外合作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继续组织教授、博士下基层下企业,探索建立教授博士服务工作站,建设一批学科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