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让学生心目中“枯燥乏味”的思政课不再死气沉沉,让“高大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能“接地气”?11月29日,浙江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三名教师带领30名星颉实验班学生,在蚂蚁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了一堂别样的“移动思政课”。


情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感知脱离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带领学生真正做到学思践悟。在人民公社的旧址前,蚂蚁岛精神研究中心主任翁志军的讲解,让大家理解了蚂蚁岛勇争一流背后渔区经济与人民公社诞生的内在关系;在蚂蚁岛创业纪念室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思政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龚鹰则向同学们讲述了蚂蚁岛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故事;伴随着海风的吹拂,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贝静红在三八海塘上的讲课,让每位学生感受到蚂蚁岛女性敢啃骨头、不畏艰难创造的奇迹。

实践是最好的课堂。除教师的现场讲授之外,学生们通过学摇橹、挖红薯体验到自食其力的快乐。之后的创业广场的礼堂中,以小组为单位,各代表结合当日的经历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悟。
“这样的教学,有理论有实践、有问题有思考,太接地气了。”大一学生张潇婧说,这堂开在红色教育基地的移动思政课,不但让她了解了老一辈艰苦创业的故事,更是亲身感受了“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一直是代代相传的蚂蚁岛精神。
据悉,此次移动的思政课堂是浙海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中心进行的一次教学改革尝试。“我们希望通过走出教室,现场体验式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将思政课的教学成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贝静红老师说。
新闻链接: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573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