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天捕获171尾野生大黄鱼!专家说,舟山海域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成效明显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唐旭锋 通讯员 沈家迪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今天(11月2日)从浙江海洋大学获悉,前几天,负责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项目的研究人员在舟山渔场采集到171尾大黄鱼(规格尾重100~400克)。

10月25日,好消息第一次传来,调查组在中街山列岛与马鞍列岛之间海域开展秋季近岸渔场渔业资源调查时,一次性捕捞到101尾野生大黄鱼。此次刺网作业收获的大黄鱼个体发育较好,体重大约在三两,最大的一条有36厘米左右。

10月25日下午,省科技厅择优委托项目首席专家、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来到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调研指导渔业资源调查和鱼种鉴定工作。在二楼实验室,一条条金灿灿的野生大黄鱼“躺”在一个个白色托盘里,研究人员有的称重测量,有的解剖取样。
“我们通过形态学、微生物分析、脂肪酸、胃含物等方面,对这批大黄鱼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和比对,基本可以确定是野生大黄鱼。”浙海大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渔业资源与生态研究室蒋日进副主任介绍,秋冬季节是大黄鱼的繁殖季节,这是第一次捕获这么多的数量,也是20年来他们在岛礁水域资源调查中捕获大黄鱼最多的一次。
严小军现场指导了10余名研究人员大黄鱼生物学实验,勉励大家争取在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的种群恢复、生境改造、资源重建等修复技术上实现突破,再造舟山渔场野生生物资源乐园。

两日后,好消息再度传来,调查组在后续调查中,再次捕获大黄鱼70尾,3天内,在自然海域共计捕获大黄鱼171尾。

大黄鱼曾经是东海区的“四大海产”之一,上世纪70年代之后大黄鱼资源遭到破坏,资源枯竭后至今形不成渔汛。为了恢复大黄鱼资源,浙江省持续开展了20余年的大黄鱼增殖放流工作;同时,浙江海洋大学和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相继承担了省科技厅择优委托项目舟山渔场大黄鱼资源重建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牧场增殖聚鱼等课题,将大黄鱼作为重要研究对象。为掌握资源状况,海研所每年进行渔业资源调查,及时评价大黄鱼资源的修复效果。
文章链接:https://www.thehour.cn/news/478642.html